星雲大師:《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上)

  金剛經 第14品上

  如法受持分第十四(上)白話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譯文:

  這時候,須菩提聽聞這部經的妙義,深深的了悟金剛經義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頂禮贊嘆,並請示佛陀說道:「世上希有佛陀!佛陀所說甚深微妙經典,是我證得羅漢果,獲得慧眼以來,還未曾聽聞到的。佛陀!如果有人聽聞了這經法,而能信心清凈,那麼,他便有了悟實相的智慧,應當知道這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佛陀!實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來說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執求、不住著,即名為實相。

  「佛陀!我今日能夠親聞佛陀這部經典,能夠信解受持,這並不是難事,若是到了末法時代,最後五百年,如果有眾生,在那時聽聞微妙經義,而能夠信心清凈信受奉持,這個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這人已頓悟真空之理,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分別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四相本非真實,如果能離這些虛妄分別的幻相,那麼,就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了。為什麼呢?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便與佛無異,而可以稱之為佛了。」

  佛陀見須菩提已深解義趣,便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聽聞這部經,而對於般若空理能夠不驚疑、不恐怖不生畏懼,應當知道,這人是非常甚為希有難得的。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他了悟了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即不是第一波羅蜜,因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低次第,並沒有所謂的第一波羅蜜。五波羅蜜,皆以般若為導,若無般若就如人無眼,所以,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實有忍辱波羅蜜,因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動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別?所以,忍辱波羅蜜也只是度化眾生假名而已。為什麼呢?須菩提!我過去受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我當時,因得二空般若智,沒有我法二執,所以,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為什麼呢?當時我的身體被節節支解時,如果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便會生起瞋恨心。

  「須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羅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時,內心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等的執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須菩提!菩薩應該舍離一切妄相,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不應該住於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凈心。如果心所住便會隨境而迷,就無法無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說:菩薩不應該有任何事相上的執著,而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發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便應該如此不住相布施如來說,一切相無非是邪計謬見、業果虛妄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過是因緣聚合的幻現而成,非有非空。又說,一切眾生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聚合而成生滅變化,不應著有,不應著空,應無所執著。所以一切眾生即不是眾生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妄的、不虛的、如所證而語的、不說欺誑的話。

  「須菩提!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實又非虛無。須菩提!如果菩薩心裡執著有一個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見一切萬物

  「須菩提!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從這部經信受奉行、諷誦受持即為如來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聞悉見這人成就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

  講話

  前分佛陀以身命施與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眾開啟般若功德的無限。此分則為菩提尊者深解義趣,得四相寂滅,起忍辱大乘行。   此分從須菩提尊者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掀開序幕。尊者涕淚悲泣為何?深解之義趣又指何事?禪門中有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吾人未徹本來面目,惛懞不明,誠足可悲!為何已破無明殼子,返路歸家時,仍舊涕淚悲泣呢?

  一、深解義趣三界第一

  聞說是經,經者即前所談說之經文。義趣,義即義理,指所詮之離相無住,妙有不有之理。為前文佛陀演繹之空諦性理:「即非身相」、「即非庄嚴」、「即非般若波羅蜜」、「即非微塵」、「即非世界」等句。

  趣即旨趣,指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為前文會歸中道之趣:「是名身相」、「是名庄嚴」、「是名般若波羅蜜」等等。

  經者即文字般若;義趣即觀照般若,深解指實相般若。良以文字起觀照,由觀照而契實相也。尊者之涕淚悲心泣,是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桶底脫落,大事已明;悲眾生沉淪生死,枉受飄零之苦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六:

  爾時彌勒菩薩,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葯,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葯,離五怖畏。何等為五?不為一切三毒火燒,五欲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

  尊者已得菩提心葯,離五怖畏,不再三界漂流。此時,正如清水魚自現,碧潭空映月。

  有一老人鬚髮斑白,齒牙脫落,有人問他:

  「老先生,您今年高壽?」

  「四歲。」老先生正經地回答。

  「老先生,您實在愛說笑了!您看起來至少也有七十高壽,怎麼說自己只有四歲呢?」

  「年輕人,這你就不懂了,我的年齡雖然已經八十歲,但是過去的生命自私無知,只知道追逐聲色的享受,真正有意義的歲數只有四歲,那是皈依佛教以後的生命,明白要廣結善緣,求福修慧,為永久生命播種美好因緣在我真正了解生命真諦之後,才算真正出生。因此,我只有四歲。」

  須菩提深解義趣,贊嘆一句:『希有世尊。』這句「希有」和第二分的「希有有何不同?第二分的希有是贊嘆佛陀以日用尋常生活,展現本地風光,指示當下即般若全體大用。此分之希有,謂以文字般若引發觀照,令契真如實相。前之希有,如乍見華屋外觀之規模庄嚴;今之希有,乃入室見種種珍寶

  得聞是經者,成就聞慧也;信心清凈者,成就思慧也;即生實相,成就修慧也。由成就聞、思、修三慧入般若義趣,此功德第一希有,能信解受持者,遠離四相,為人流中第一希有

  經文中,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此三句蘊含深意:

  實相者即文字般若:為對治凡夫外道,妄執虛妄諸相,以實相除我執,以顯我空真實之相

  即是非相為觀照般若:對治出世間聲聞緣覺者,執空相,以非相遣法執,以顯法空真實之相

  是名實相即實相般若:對治權乘菩薩,執非法相者,以是名除非法執,顯俱空真實之相

  信解受持金剛經》即如佛在、法在、僧在,三寶具足,只是吾人心怯弱,戀系諸相,鉤牽愛欲等境,如車輪隨世迴轉,無有休息。四歲的老人有著迷悟不同的生命情境,吾人若能一念凈信,轉迷成悟,即坐擁般若珍寶,為無事貴人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

  何謂不驚、不怖、不畏?僧肇大師言:

  得聞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傅大士頌曰:

  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法。

  聲聞乘著有法有空,聞此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於二無有理中,思量不能相應故畏。離二邊,人法俱捐,才能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此經。

  吾人學佛,以信為首,如《華嚴經所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又說:「信心能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處。」

  有一位雲水僧,行腳至某一個村落,看見遠遠的山上有金色的光芒,以為有什麼得道的高僧,便循著光走到一間茅屋。只見到一位老太太喃喃念誦:「唵嘛呢叭彌牛」,每念一句咒語就有一顆豆子跳過去。雲水僧驚嘆不已。只因為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念一斗的:「唵嘛呢叭彌牛」,連無情豆子感應到老太太真心,即使咒語的念法錯誤,但深心才是道場,不在言語思議。

  真正的咒語,謂總持一心,意念清凈。發出毫光的茅屋,就像我們圓凈成實的本性,能滅煩惱蓋,無明障。

  《無上依經》卷上〈如來界品〉:

  一切如來,若在因地,知眾生自性清凈,客塵煩惱之所污濁諸佛如來,作是思惟:客塵煩惱,不入眾生清凈界中。此煩惱垢,為外障覆虛妄思惟之所搆起,我等能以一切眾生,說深妙法,除煩惱障。於諸眾生,生尊重心,起大師敬,起般若,起闇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薩得入阿鞞跋致位。

  如來為吾等說深妙法,即客塵煩惱不入清凈法性,只是吾人信不得,因此歸家無門。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無功德,信經法能發善根,信比丘僧能廣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來生,更要信得,自性清凈,常生智慧功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