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師:安士全書 第14集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尊敬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是一年一度,也是我們例行性的繫念祈福息災超薦法會,今天是第一天。我們跟往常一樣,上午九點到十點是我們講座一個小時時間,跟大家學習祖師大德語錄。過去我們都是以《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節錄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分享。這次因為因應我們台北雙溪也辦了一個小型的道德講堂,現在道德講堂聽的課程安排,是我去年一月在上海講的《安士全書》,就是講《文昌帝君陰騭文》上卷,去年一月在那裡講了十一集,我也不知道我們雙溪後來安排《安士全書》的光碟,在聽這個課。現在已經聽了有幾集,因為只有錄了十一集,所以帶課的老師一直請我續講,他們後面聽這個課才能接得上。所以前幾天在宜蘭的華藏凈宗學會宜蘭念佛堂做了一天法會,他們同修安排我講兩堂課,星期六晚上跟星期天上午,一堂課是一個半小時,所以等於講了十三集,連上海講的十一集,一共有十三集。我們這個時間有一小時,三天三個小時,等於一個半小時是兩集。因為沒有辦法安排一個完整的時間來錄這門功課,所以只有找我們做法會講座的時間來錄。所以我們上次跟大家學習印祖的《文鈔菁華錄》,我們往後再來安排。

  我們今天是續講,所以大家拿的這個資料,是前面在宜蘭念佛堂講到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上次講到救人之難」。文昌帝君我想很多同修,從中國來的同修,大家應該都聽過,特別在南方,文昌帝君他主要供奉的地方是在四川省。四川省稱為蜀,蜀就是四川省。在台灣,在東南亞,在南方一帶,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很多,特別在台灣非常的多。在上海城隍廟,它後面也有供奉文昌帝君、關聖帝君,這個都有供奉。拜文昌帝君的人很多,特別在台灣,如果學校高中聯考、大學聯考,家長都會學生的准考證影印放在文昌帝君的供桌上,祈求文昌帝君保佑,保佑他的子女考上好的學校文昌帝君管文人,過去科舉考試,管讀書人的功名利祿;另外關聖帝君他是武將。所以上海城隍廟它有供奉文昌帝君、關聖帝君,關聖帝君有一篇文叫《關聖帝君覺世真經》,這個文稍微比《文昌帝君陰騭文》短一點。印光祖師當年,都是勸這些皈依弟子學佛同修,要教導他們的小孩(兒女),從小就要讀《太上感應篇》,讀《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在《文鈔》裡面我們也看到過,有機會也可以把這個節錄出來,提供我們凈宗同修大家可以教自己的小孩(兒女),從小要讀這些書。這些書都是屬於因果教育的,不明了因果,拜神,實在講也都變成迷信道理都不懂。

  前面《文昌帝君陰騭文》一開頭就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士大夫是我們中國古時候大官的。他講十七世,它是一個階段,並不是說只有十七世,十七世前面還有十七世,十七世後面還有十七世,也就說明佛經上講六道輪迴,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迴那是無量無邊,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十七世的說法是一個階段,就是告訴我們,人不是只有一世,一生一世就沒有了。我們人,學佛同修大家都知道,人有過去生,有現在生,有未來世,死了之後還有來生來生再生再死,又有來生,所以生生世世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了。有來生,我們這一生就要預備來生來生希望比這一生更好,我們就必須要斷惡修善。如果這一不懂得斷惡修善,一直造惡業好事不做來生這一生就更不好了,甚至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人在這一生通常都會,今年就要預備明年的,我們年初就要准備年終的事情,今天你要准備明天事情都會將來預備做打算。但是我們世間人如果不學佛他不知道有來生來世,大概他只能計劃這一生為止,來生就不知道了。所以佛法的是三世教育,三世的因果教育,我們人除了這一生,還要為來生想,希望來生這一生更好,我們這個三世因果的教育就不能不學習,這個因果教育非常重要。文昌帝君是管讀書人的,過去讀書人有很多不相信佛法,認為人有什麼三世、六道輪迴文昌帝君這個書一出來,度了很多中國讀書人。這個「士」就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讀書人

  文昌帝君他有十七世是一個階段,十七世過去還有十七世,未來還有十七世,這個再延伸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讓大家明了,六道輪迴不是只有佛教在講,連儒、道都講,這樣讀書人他們才接受。「吾一十七世」,文昌帝君講,他做大夫,官很大。「未嘗虐民酷吏」,對待人民,從來沒有去虐待過人民,也沒有很殘酷的對待他的下屬。所以十七世他做這個士大夫都是在積功累德,做好事。「救人之難」,人有災難,他都去幫助,去解救這個災難救人之難,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今天接著在宜蘭念佛堂講的,「救人之難」之後,下面這句是「濟人之急」,大家可以翻到「濟人之急」。

  【濟人之急。】

  之前前面講了一段,我再重複講一遍。『濟人之急』這四個字,「發明」,周安士居士(就是編這本書的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間江蘇崑山人,這個書他編的。這個發明就是他寫的,他根據《文昌帝君陰騭文》做的註解,引用三教經典來做註解註解得非常精彩。我們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這本書,贊嘆這本書每個人家裡必定要供奉的一本寶書,做為傳家之寶。我們看發明:

  發明【急與難不同。】

  這個一開頭就給我們說明,前面講「救人之難」,救人災難,有人遇到災難去解救他,幫助他脫離災難、遠離災難。這里這句是「濟人之急」,『急與難不同』。

  發明【難以遭遇言。急以財帛言。】

  『難』就是遭遇到我們現在天災人禍,遭遇到天災人禍,那個叫遭難了。『急』就是以物質缺乏來講的,在生活上就是財物。我們看下面:

  發明【世人以財為命。於資生也。莫急於衣食。】

  這是講我們物質生活我們現在現前的物質生活。我們的物質生活世間人都『以財為命』,我們的生命必須要錢財來維持,所以這個財我們世間人都非常重視的,這個財我們現在經濟財物。為什麼世間人「以財為命」?因為我生活所需,『於資生』,資助我們這個生命身體,『莫急於衣食』,「急」就是很迫切需要。我們一天沒東西吃,體力可能就不好維持,一天沒有飲食身體營養就缺乏,沒有辦法做事,沒有體力了;沒有衣服穿會受凍受寒。所以「資生」,我們一般講衣食衣食也就是我們人在世間很迫切需要的資生之具,資助我們生命來源就是衣食。這個衣食缺乏的時候,當然就很急迫的需要,人缺乏衣食,我們要去救濟他,供養衣食。所以於資生,資助我們這個身體生命,「莫急於衣食」,衣食就是最重要

  發明【於疾病也。莫急於醫葯。】

  我們人吃五穀雜糧,總是會生病大病、小病,不管什麼病。一有疾病,最急的是什麼?就是『醫葯』,趕快看醫生,或者拿葯來治他的病,使他這個身體恢復健康

  發明【有子女者。則以婚嫁為急。】

  這是我們世間人倫,倫常。俗話講,「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有子女的人兒子成年了,女兒成年了,就要急著為他對象,結婚成家。如果年紀愈來愈大,做父母的心裡就愈來愈著急,急於婚嫁。婚嫁也是各人的因緣有的人因緣比較早,成年他就結婚了;有的人比較晚,三十以後結婚的也很多;有的人可能他沒有因緣,一生沒有結婚,當然這在社會上還是比較少數。不過現在思想觀念跟過去傳統的不一樣,現在有很多他有結婚的因緣他也不想結婚,他就喜歡做單身。但是做父母的人,總是會為兒女來擔心婚姻大事,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有子女者,則以婚嫁為急』。

  發明【遇死亡者。則以喪葬為急。】

  人生免不了生老病死,遇到人死亡,死亡要趕快處理善後,這個時候最急的就是『喪葬』。「喪葬」也需要費用,過去有些很窮的人父母死了,沒有能力喪葬,買個棺材都買不起。所以,早年在台灣有個雜誌叫「揚善」,發揚的揚,善惡的善,「揚善」。這個也是有信佛善心人士辦的一個刊物也就是專門做社會救濟的善事我也訂了一份,它救濟的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施棺,布施棺木。因為有些人死了,有些甚至沒有兒女死了,那個時候政府還沒有照顧到那麼周到,往往有些很窮的人死了,真的棺材都買不起。所以,以前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大人講,沒有棺材就用草席捲一卷,這樣就可以草草埋葬了。所以「揚善雜誌」它有施棺這個項目布施棺木給沒有能力買棺木的這種窮人家,讓他能夠辦好喪葬事情。所以人死亡,喪葬是最急迫要去處理的。

  發明【必隨力隨勢周之。斯之謂濟。】

  這是總結上面講的,就是以上列出的幾個例子。當然我們生活上緊急的事情很多,以上舉出來,就是我現實生活大家比較常見的這些緊急的事情。如果我們遇到了,我們有能力,隨我們的能力,隨我們的財勢,來周濟,來幫助他,『斯之謂濟』。所以自己有錢財,遇到有需要的人,我們要去幫助他,不能慳吝,不能吝嗇。這個錢財自己擁有,碰到有需要的人,不肯布施,這也是罪過。下面引用孔子講的:

  發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又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這是孔子講的,人不能只有為自己,也不能只有為自己家人,除了為自己家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我們也必須要去幫助。我們有財物,也不可以自己藏起來,社會大眾有需要,你藏起來不給人,這個是罪過。所以自己的財力都不可以只為自己,要為社會大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是公眾的。我們佛法布施講得就更清楚。我們再看下面:

  發明【誠明乎此。則急雖在人。不敢視為人之急。而直視為己之急矣。】

  明白這個道理,看到別人有緊急的需要,雖然在別人,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不把它看作那是別人之急了,也就會把別人的急事看作是自己的急事是一樣的。

  發明【夫至同於己之急。】

  我們看到別人有緊急的需要,我們就看作是自己的急事去救濟他,幫他解決這個緊急的事情、急迫需要的事情。我們如果能夠常常這樣去幫助人,濟人之急:

  發明【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

  因為這個有因果的。人家有急事,我們去幫助,我們有急事,別人也會來幫助,這因果報應,互相幫助,互相協助,所以就生生世世不急了,遇到急難就會人來協助,就不急了。以上是把濟人之急這個道理理事給我們做個說明,就是凡人有急需要的,財物方面的,生活資生方面的,我們就盡心盡力去幫助他,解決這個緊急的事情,急需要的事情。下面給我們舉出陳幾亭先生講的話。

  發明【陳幾亭曰。諺稱富人財主。言能主持財帛也。家業雖不可廢。然須約己周人。今之多財者。皆役於財者也。能惜能用。方為財主。但惜不用。不過財奴。】

  陳幾亭先生講,諺語講,稱『富人』,就是有錢人,叫『財主』。為什麼叫財主」?他能夠『主持財帛』,就是他錢很多,他能夠去主持分配這些財物,這個叫財主。『家業雖不可廢』,家庭事業雖然不可以荒廢,『然須約己周人』,但是也要自己簡約,不要用得太過分,有剩下的來周濟別人,別人有急迫需要的,我們就要去周濟他,去濟助、幫助他,這樣才是正確的。『今之多財者,皆役於財者也』,「今」就是現在,周安士居士是清朝初年康熙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就有很多有錢人「皆役於財」。『能惜能用,方為財主』,財要珍惜,但是該用的時候要能夠去把它用,用到該用的地方,該用就要用,該惜就要惜(該省就要省),這樣「方為財主」,才是真正名符其實的財主用在該用的地方,不該用就把它節省下來,這才是財主。『但惜不用,不過財奴』,只知道保護自己的財物自己的財產很多,但是不肯幫助別人,這個就變成守財奴,看守那些財物。錢很多,放在銀行,錢那麼多,真的死了之後,一文錢也帶不走都不自己的,那個叫守財奴,做財的奴隸,那樣就錯了。應該做財主,不能做財奴。下面引用佛經上的公案

  發明【《優婆塞戒經》雲。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凈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這段是從《優婆塞戒經》,優婆塞就是在家持五戒的男眾,叫優婆塞,女眾叫優婆夷。《優婆塞戒經》佛給我們講,『若以衣施,得上妙色』,如果你布施衣服給人,給需要的人,你來生果報會「得上妙色」,就是你身上會很庄嚴,你的衣著不缺乏,而且你所得到的都是上妙色,都是非常好的,這個衣就非常庄嚴、非常殊勝。『若以食施,得無上力』,「食」就是飲食我們現在叫打齋供眾。布施飲食給缺乏飲食的人,或者眾生我們現在施食我們現在三時繫念,晚上都有蒙山施食,那也是一個項目如果你飲食布施眾生,會得到「無上力」,這個力就是力氣,你身體的氣力是非常好的,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凈妙眼』。布施飲食,你的體力會非常好,無上力,你的身體體力好。「若以燈」,燈是照明的,黑暗地方你能夠用燈布施行人給他照明,你將來會得到「凈妙眼」,你的眼睛會非常好,因為讓人家看到光明,不會走黑暗的路,你將來眼睛就得清凈微妙眼睛,你的眼睛非常好,眼力非常好。『若以乘施』,這個「乘」是車乘,這個字是破音字。如果我們去搭車,叫乘車;如果一部車,叫車乘,乘就是車的意思。所以車乘,車是名詞,我們去搭車是動詞,叫乘車。『若以乘施,身受安樂』。如果你有車輛去布施給需要的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或者身體不方便的人你有車輛供養他,將來你的身體會受到安樂。因為你布施安樂給別人,所以你得到的果報你就會受到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如果以房子布施給需要的人,你生活上所需要的都不會缺乏了。供養人家住的地方叫「舍施」。以上是從《優婆塞戒經》節錄的一段經文。下面又講:

  發明【又雲。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有憐憫歡喜心。未來得無量福德。若見田倉中有鼠雀犯穀米。生憐憫歡喜心。亦得福無量。】

  這一段也是引用佛經講的,《優婆塞戒經》,『又雲』就是這部經裡面又講,『若給』,這個地方可以念「給」,叫供給;有的地方念給,給他。『妻子』,自己的妻子兒女;『奴婢』,自己請的傭人。供給妻子奴婢衣食,用什麼心來供養他們?『有憐憫歡喜心』。看到妻子奴婢,我們下面的人,我們給他衣服給他飲食,用什麼心態給他?「有憐憫歡喜心」,要有憐憫心、歡喜心。憐憫就是憐憫他缺乏,他很需要,我應該幫助他。供養他們之後,心生歡喜,不會後悔,心歡喜歡喜布施衣食未來我們會得無量福德,在六道裡面人天道會得到無量的福德福報就無量了。這個福當中有德在,德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有憐憫歡喜心,這就是福當中他有德。有些只有福報,福的果報,不一定有德。如果說布施他也同樣布施,但是心態不一樣,有的心不甘情不願給人家,或者心裡就不生歡喜心,這樣布施的,當然布施也會果報,會得福報,但是這個當中他沒德。如果你布施歡喜心,又有憐憫心,你這個福當中就有德,有德行。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的很有的人,他這人不是很好的,沒有德,過去生他修福,就是沒有德在裡面。但是他也布施他也好事,但是心態不對,所以得的果報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布施關鍵在一心態

  『若見田倉中有鼠雀犯穀米,生憐憫歡喜心,亦得福無量』。這一條,我自己也要多學習。以前我們在景美圖書館,老鼠特別多,每次很多東西都被老鼠咬了,甚至跑到佛桌上,我們供佛的花都被咬得亂七八糟的,還有更過分的,在佛桌上撒尿。我跟大師兩個人受不了,看到老鼠跑出來,他拿臉盆、我拿水桶就追老鼠,然後被我們追得跳到馬桶裡面去了。到馬桶裡面去,就被抓到了,因為我們不能殺生,只好把它送到山邊去放生。但是我們心裡總是很討厭這個,沒有生歡喜心。現在我讀到這句,我想想過去都錯了,它來我們道場東西,要生憐憫歡喜心。怎麼說生憐憫?因為它也是為了生活它也是為了維持生命,所以它出來找食物。出來覓食找食物也是很正常的,好像我們人肚子餓了,你會去找食物來吃,老鼠麻雀動物也是一樣,它肚子餓了也要去找東西吃。所以我們現在要改變一個心態我們家裡如果被老鼠咬,把我們的穀米都吃了我們現在要生憐憫(憐憫就是可憐),它是沒得吃,生憐憫心、生歡喜心,很歡喜供養它們吃,這樣「亦得福無量」,這樣福報也得無量福。所以關鍵在一個存心,我們存著什麼心態來看這個事情。那個心態得福心態不對得業報、罪報。所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心調過來,禍就變成福。下面舉出一個文昌帝君自己講的公案

  徵事【貧富富貧。帝君曰。蜀帝初立。適歲大荒。而巴西尤甚。有富農羅密。積穀五千餘斛。閉而不糶。而義士許容。竭產賑貧。力不能繼。終夜炷香。祈天請佑。邑神來和孫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羅之穀雨之。予乃敕諭風神。發羅之屋。谷隨風旋。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飽。羅之所蓄。一日而盡。邑人感許之惠。往往酬還。幸羅之災。從而稱快。蜀帝以容為邑佐。密聞之,自經。】

  這段公案文昌帝君講的。『蜀帝』,「蜀」就是中國的四川省,叫蜀。古時候這個地方,凡是在這里稱帝做君主的,歷代都稱蜀帝。『初立』就是剛剛開始的時候,四川君主剛剛成立的時候。『適歲大荒』,那一年大飢荒,『而巴西尤甚』,「巴西」就是四川跟重慶地區當中有個郡,叫巴西,這個地方是更嚴重,這個飢荒很嚴重,大家沒得吃,鬧飢荒。『有富農羅密,積穀五千餘斛』。「斛」就是古時候量米的一個容器,一斛就是十斗,他積的糧五千餘斛,很多。『閉而不糶』,「閉」就是把它封閉起來,「糶」就是古時候賣米的地方,賣米的地方叫糶,他閉起來他不賣,他也不給,很多。外面很多人都餓死了他家穀米那麼多他就不拿出來,他不賣,當然更不會去布施這是很殘忍的事情。『而義士許容』,有一個義士,這個人很有道義,姓「許」,名「容」。『竭產賑貧』,把他自己家裡財產都賣光了,去賑濟這些貧苦的人、沒有飯吃的人。但是他財產是有限,『力不能繼』,也是能力達不到那麼多,只能幫助少部分的人他就發願,『終夜炷香,祈天請佑』,他就求老天保佑,每天晚上上香祈求上天來保佑這個地方,讓這個地方解除災荒,解除飢荒。『邑神』,「邑」就是古時候的都城,現在講的縣市,管這個縣市的神叫『來和孫』,『以告』,邑神來和孫報告這個事情有個許容天天在祈求,來和孫報告文昌帝君這個事情,他們那個地方鬧飢荒很厲害,請上天來保佑,幫助這個地方解除飢荒。

  『予奏上帝,有旨』,「予」就是文昌帝君自己自稱,他說他接到邑神來和孫報告這個事情之後,他就上奏玉皇上帝,「上帝」就是佛經講的忉利天主上帝就有降旨,上帝一查,這個地方的羅密,他家裡放那麼多的米糧都不拿出來,上帝就降旨給文昌帝君,取羅密他們家的穀米,撒在地方讓這些人都有糧可以吃。『予乃敕諭風神,發羅之屋』。文昌帝君接到上帝的諭旨,可以去取羅密他們家藏起來的穀米,來分散給巴西郡這些居民。文昌帝君,「敕」就是命令,「風神」,管起風的神,風神就「發羅之屋」,大風一吹,把羅密家裡倉庫的米統統吹出來了。『谷隨風旋』,那個穀米風一吹就像龍捲風一樣卷上去。大家看到美國龍捲風最多,龍捲風把房子都卷上去了。「谷隨風旋」,他家裡倉庫那些榖米就隨風旋轉,像龍捲風這樣旋轉,被卷到天空上去。『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風把它吹到巴西郡沒有穀米、沒有飯吃地方,巴西邑這里的人,大家這下就有飯吃了。『邑中人皆飽』,大家都得到飽足,都能吃得飽了。『羅之所蓄,一日而盡』。羅密他平常所積蓄的這些五千餘斛的稻米、穀米,一天內被風一吹都全部吹光光了。『邑人感許之惠,往往酬還』。邑人後來知道了,這些人就非常感恩許容他的恩惠、他的布施,把自己家裡的都全部拿出來了,而且自己的拿出來還不夠,祈求上天保佑,上天才取羅密家裡的穀米讓大家有飯吃,所以大家非常感謝他,酬謝他。『幸羅之災』,大家看到羅密慳吝布施的下場,人心大快,『從而稱快』。『蜀帝以容為邑佐』,當時在四川的皇帝就請許容為「邑佐」,就是佐治縣邑的事情,就是當官,輔佐這個縣的政務,他陞官了,從平民就當官了。許容好心有好報,他布施好報。羅密慳吝惡報,『密聞之,自經』,羅密聽到這個事情,「自經」就是自己上吊自殺了。這個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貧富富貧』,貧變成富,富變成貧,這個因果都是在人,人心造善造惡。

  這段我們先學習到這里,因為時間到了,我們時間有一小時,所以這段「濟人之急」還沒講完,下面還有引用佛經公案給我們說明。我們明天上午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摘自: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18/6/8 日本東京天空劇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