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師:《佛說盂蘭盆經》(三)-3

  怡西法師:《佛說盂蘭盆經》(三)-3

  修善先修孝慈。所以佛勸導[比丘比丘尼],這是出家人;[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這是指家人。無論是出家是在家,無論富貴貧賤,每一個人都有生身父母。生養的重恩不能不報,上報四重恩,第一個要報父母深恩,要修孝慈。

  這個「孝」是專對父母而言,「慈」是將孝心擴展對一切父母。《弟子規》講的「事諸父,如事父」,這叫「慈」。佛弟子假如不能修孝慈,就不是真佛弟子,蕅益大師講「不但非佛弟子,亦復非人類也」,連人都談不上了。

  做人起碼要有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儒家講的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是相應的,不殺生叫「仁」;不偷盜叫「義」;不邪淫叫「禮」;不飲酒叫「智」,不妄語叫「信」。這是做人的資格,假如五戒、五常、八德做不到,就沒有人格

  我們繼續看蕅益大師註解:「皆應先為者,不必父母去世,然後為之。」

  經文上講[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修這個法供。「先為」,就是現在就要做,不必父母去世之後,才修盂蘭盆法供。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就要供養佛法三寶,而且念念都要做

  念念不離三寶,念念如教修行這是真正的供養。我們專念西方極樂世界三寶,西方極樂世界三寶即是自性三寶,如此念念修法供,必定能使現在父母、過去父母得到拔苦與樂之益。

  「佛歡喜日者,如來應世,本為度生,今自恣日,眾僧如法相教相諫,輾轉相成,能令正法久住;又檀越得因此修供作福,廣行孝慈,暢佛本懷,故名歡喜日也。」

  七月十五為什麼稱為佛歡喜日?

  第一層意思:

  佛應化在世間目的有一個,度化眾生,令眾生成佛。七月十五這天是僧自恣日,提升修行自己的境界,提升整個僧團的素質,這樣能令正法久住,這是佛最歡喜的。

  第二層意思:[檀越],這是施主在這一天供養十方眾僧,修供作福,功德最大。而修供的目的是廣行孝慈,修供和孝慈都是令佛歡喜的,佛度眾生也不外乎令眾生圓滿孝道,落實佛門的至孝就是圓滿成佛這是暢佛本懷,最開心的,所以這天佛最舒暢,稱為「佛歡喜日」。這一天修供,令佛歡喜,眾僧歡喜,皆大歡喜

  底下一經文是「教發願」。

  丁二、教發願

  這是如來大眾發願,以願來導行。

  請看經文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蕅益大師說「一切行門,願為前導。」願是行門的前導。就像世間人講做人先立志,有志向才能朝著目標精進。修出世道也不例外,立願為先。

  現在的父母,願他們[壽命百年無病],得到健康長壽,而且沒有[一切苦惱憂患],就是身心都得幸福快樂健康長壽,以往七世的父母,都[離餓鬼苦,生人天中]。

  蕅益大師講:「既修勝供,須以勝願期之,自得存亡均利。」

  修盂蘭盆法供是殊勝供養,加上以勝願來期許,願行合一,這個功德能使存亡獲利。「存」是指現在父母,「亡」是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

  「充七世以及塵劫,是在修願行者,自拓其心量也。」舉出七世父母,由七世父母引申到塵劫的父母,這些父

  母是不是都能得到真正的福樂,全在修願行的人是不是能夠拓開心量,心量愈大,功德愈大。你的心量大得連十法界都不能容納你,那就突破十法界

  繼續看第三小科:

  丁三、教常作

  常常要做法供。

  [是佛弟子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教我們年年要修盂蘭盆法供,救度自己的父母眷屬。實在講應該是天天做、時時做。不是說只在形式去做形式上年年做,而實際上是念念憶念三寶、憶念父母,於念念中常修孝慈的意思。

  所以蕅益大師註解說:「念念常憶父母等,正是教修孝慈。」

  這是佛教我們法供的真正目的,在於修孝慈。如果只是形式上參加一個莊嚴法會,搞得熱熱鬧鬧,而孝慈之心並沒有增長,這個法會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法會形式,以形式啟發內容,以事相啟發心性

  「孝慈之道,正是觀心。若不心觀,為法供者,徒存空想,縱令晝夜悲號,究竟何益?」

  孝慈之道最重要的是「觀心」,心裡要起觀照。[常憶父母]是觀心;[施佛及僧,以報父母]是觀心。

  如果不起觀照,修法也就是個形式罷了,心裡都是妄念哪有生起孝慈之心呢?這叫「徒存空想」,只是打妄想而已,這樣就不會有那樣強大的超度效果。縱然從早哭到晚上,悲傷號叫,仍然沒有辦法達到超度效果

  盂蘭盆法會,盡管一年只有一次,但要知道,平時你念念不離三寶,就是念念中常憶父母,因為三寶即是父母這就是常修孝慈。

  「若漠然忘念,則非佛弟子,忤逆不孝。」如果我們忘記憶父母三寶其他的妄想夾雜進來,那就不是佛弟子,就是忤逆不孝。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真正起大孝慈心,念念不移,就是《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里講到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將來必然成佛

  底下又說:「年年七月十五等,教修事供,不得執理廢事。」

  佛教我們每年七月十五都修盂蘭盆法供,這是在事上修。這雖然是事相,雖然是形式,但還要去做,不能夠執理廢事。

  道理明白,事上不肯真修,叫「執理廢事」。譬如說有一類人,他說萬法皆空,一切的事相都是虛幻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可以了,說的很玄妙,搖頭晃腦,看起來象高人,結果一觀察,他說萬法皆空就是啥都不幹,不參禪,不念佛,每天除了高談闊論就是吃飯睡覺。因為萬法皆空了。吃飯也是萬法之一,就那個沒空,天天都吃飯。

  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事上真修,就真有殊勝果報。即使你不明白理,但是事上修了,執事廢理,還是一樣得利益,因為事裡頭含有理,何必在事之外去找一個什麼理?蓮池大師講:「執事廢理九品有分,不虛入品之功。」

  執理廢事的人,把理和事對立起來,以為事外還有理,所以要理,不要事,理和事弄成對立,不是圓融不二的,就沒有真實利益了。

  真正明理的,不會荒廢事,一定是在事上精進努力的去修習。

  底下又說:「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後,遂謂父母已度,不復更修。須知父母恩重無極,須是念念觀理,年年舉事。未度脫者,令得度脫;已度脫者,令增勝樂,方名孝子,始是報恩。」

  佛教我們年年七月十五都要修,不是只修一年。不是說父母已經離開惡道,就不修了,因為父母恩重無極,所以我們要念念報恩,念念報恩就是念念觀理。從理上講父母三寶不二,所以念念念佛,念念不離三寶這是真報恩人。

  在事相上,年年舉事,每一年七月十五還是要修盂蘭盆供,理事都要去做

  「未度脫者,令得度脫」,一次度不了,第二次得度,第二次度不了,第三次也得度,最終一定能夠度脫父母

  已度脫的,令他得增勝樂。即使是在天上,天有二十八層天,一層層往上增勝,愈來愈殊勝天道相比四聖法界來講,四聖法界又是增勝,聲聞、緣覺、相對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來講,法身大士又增勝,佛更增勝。

  所以度脫是無盡的,一直要將父母度到成佛而後已,這叫孝子這是大孝,至孝,這才叫報恩。

  要度父母也要度自己,自度和度他是不二的,這個法門是自他不二的大乘圓教。我和一切生中的父母同證菩提孝道才叫圓滿

  底下第四小科是「勸受持」。

  丁四、勸受持

  請看經文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蕅益大師解釋說:「信受名奉,專念名持。即是雙勸,修於事理二供也。」

  [應當奉持是法],什麼叫奉?能信、能受名「奉」。「專念」是持。這里的專念,通指專念三寶、常憶父母,不是只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才念,平時就應當念念不移。在凈土法門來說,專指念阿彌陀佛。專持名號就是報恩,就是行大孝。

  [一切佛弟子]都要修這種事理二供。事上要去修,年年七月十五,這是一個標誌的日子,特別提醒我們要修孝慈之心,要念三寶平時在事上也是念念不移。理上修,能觀照,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底下又說:「應當者,誡勖之辭。若不奉持,非佛弟子。」[應當]叫誡勖(xu)之辭,[誡]是勸誡,[勖]是勉勵,

  勸勉我們一定要這么做,不這么做就不是佛弟子。依教奉行,是真佛弟子,依教奉行,就是持戒

  這部經,宗密大師把它也判作律藏里的經典,它既屬於經藏,又屬於律藏。從律來講,這是必須要遵依的佛的教誡,如果不依照佛的教誡去做就是犯戒。這本又是又是律。

  最後我們看最後一科經文

  丙三、奉行

  請看經文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佛已經把這個法門宣說圓滿。聽經的大眾,以目連比丘代表,[四輩弟子],這是代表其他大眾都能[歡喜奉行]。

  蕅益大師解釋:「四輩即四眾。」哪四眾?

  「一發起眾,二當機眾,三影響眾,四結緣眾」。

  這四個解釋非常的好。一般解釋四眾弟子是講在家二眾、出家二眾。但是蕅益大師在這里講的意思更為獨特,他講的第一眾是「發起眾」,本經是誰發起的?是目犍連尊者發起的,當然也包括目犍連尊者母親,由於她墮到餓鬼道裡面受這種苦,使目犍連尊者發心要救她,但是救不了,才啟請佛講這個法門,幫助他母親超生,這是發起眾。那實在講,不僅是目犍連尊者,我們一切欲修孝慈的人都是發起,我們是暗暗的發,目犍連尊者是顯明的發,他是我們的代表

  第二個叫「當機眾」。[當機]就是這個法門所契合根機的這一眾生誰能依此法門利益,誰就是當機眾。目犍連尊者也是當機眾的代表,我們能依教奉行,聽到佛講這個法門,照著去做,以孝慈為宗,常念阿彌陀佛,凈念相繼,若能做到這些,我們都是當機眾。

  第三是「影響眾」。是指已經成就了的聖賢人,阿羅漢乃至菩薩,當時這個法會當中,這些已經成就了的聖賢人來聽,做影響,使得法會更為莊嚴

  我們也要善學,怎麼幫助別人學佛?你也做一個影響眾。譬如說法師講法你就坐在第一排,坐得筆直,專註的聽,給大家做個好樣子這就是影響眾。雖然這個法門你都懂了,但是你還要做出一個榜樣出來,帶動大家共同來修學。當然,聽經之後更要去做榜樣,本經是教孝慈,你回家作一個大孝子,作一個真正有慈心的人慈悲幫助一切眾生你就是為眾生做好榜樣

  第四「結緣眾」。結緣眾就是未必能夠現在於本經得到利益,但是他聽了這個法門,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結了緣了,將來這個種子成熟,他也能成就,但是成就是在將來,不是現在。

  到此,這一部《佛說盂蘭盆經》就講解圓滿,不使父母在惡道中多待一天,圓滿的時候,現在生的,過去生的全都脫離苦輪。當然我們還要設盂蘭盆法供,乃至平時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是對本經的依教奉行。

  大眾請合掌,我們以此講經的功德啟發大眾孝慈之心功德迴向現在乃至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究竟的離苦得樂往生凈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