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外在的善行抵不過內心的惡念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他少年時便多才博學,十八歲就中了秀才,而且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按常理推測,俞公從小就資質過人,前途必然光明美好

  到了壯年時,因家中清貧,他就在私塾教授學生。教書之餘,和十幾個同學共同結文昌社,按《文昌帝君陰騭文》行善積德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戒殺,戒口過,這樣做了許多年。

  俞公壯年時,家中災禍接踵而至。他曾前後考試七次,都名落孫山。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因病夭折。第三個兒子聰明,左腳底長有兩顆痣,夫妻倆對這唯一的兒子如掌上明珠般疼愛有加。可惜,這孩子八歲時在外玩耍忽然失蹤,從此不知去向。俞公生了四個女兒,也只剩一個。

  這樣的家庭悲劇,導致妻子因極度思念兒女而哭瞎了雙眼。俞公幾十年來一直抑鬱不得志,家境越來越困難,前途渺茫,越發凄慘。他自己反省:我是讀書人,有聰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積德,並沒有大的過失,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對我這樣嚴厲懲罰,天理何在!

  年過四十之後,每年臘月三十祭灶神時,他都親自撰寫一篇疏文,禱告灶神,求他向天帝傳達。這樣做幾年,也毫無感應

  俞公四十七歲時的大年三十,按傳統,舊歷除夕家家戶戶過大年,充滿了節日喜慶的氣氛,然而,俞公家中卻只有他及雙目失明的妻子和一個女兒,在昏暗的屋內相對呆坐。看到別人全家團圓美滿而自家卻這般凄涼,不免觸景傷情,心中十分憂傷。

  一家三口正凄涼相吊時,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俞公拿著蠟燭去開門,看見來人身穿黑衣、頂結方巾、須發半蒼白。此人作揖後坐了下來,說道:「我姓張,從遠道而來,因為聽到你家中的哀嘆聲而特地前來安慰。」

  俞公覺得此人氣質不凡,就對他格外恭敬兩人便交談起來俞公還把每年除夕所寫的疏文念給張公聽。

  張公說:「你的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的問題是意惡太重,專在外表上求虛名,而且疏文之中充滿了怨天尤人的語氣,對天帝多有褻瀆,恐怕懲罰還不止如此!」

  先看第一條惜字。

  張公說:「你的學生朋友經常用舊書糊窗戶,包東西,甚至拿來擦桌子,而且借口不能沾污字紙,很快就把紙燒了。你每天親眼見到,卻不說一句教誡之語,只是路上看字紙,才拿回來燒化,這有什麼利益呢?這說明他惜字的意樂並未真實生起。」

  再看第二條放生

  張公說:「文昌社每個月放生,你只是隨大流跟著別人轉,假如別人不去你也不做了,其實慈悲心並未由衷發起。完全流於形式

  「你戒殺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並沒有愛護生命真實善心。你家也吃蝦蟹之類的動物,難道它們不是生命嗎?它們在砧板上被殺,在油鍋里被煎,難道就沒有痛苦嗎?你是放生,內殺生,戒殺的誓言清凈嗎?」

  再看第三條戒口過。「戒口過」就是戒妄語、綺語、兩舌、惡口。

  「就戒口過這一條來說:你語言敏捷巧妙,聽者往往為你傾倒。你出語時也自知有傷厚道,但在朋友間說笑慣了,隨隨便便就冷嘲熱諷,無法克制,舌頭像刀鋒一樣刻薄,時時處處觸怒鬼神

  再看第四條戒邪淫

  「你雖無邪淫事實,卻有邪淫之心。你見到人家的女子貌美,就目不轉睛地盯著看,心神盪漾,無法排遣,只不過是沒有邪緣湊合而已。」

  張公接下來又說

  「你連年所焚的疏文,都已原原本本地匯報到天上上帝特意派遣日游使者觀察你的善惡,可是多年以來,你沒有一真實善行可記。」

  「只見你在私居獨處時,心中的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往來不絕,惡念多得不可計數。」 由此可見俞公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內心世界多麼不清凈。

  福報來自善心災禍由惡心招感,因此張公又說:「這麼多的意惡在你心中串習成性,上天的記錄已經有很多,以後對你的懲罰還會日益嚴厲,你逃避災禍都來不及了,憑什麼希求獲得福報呢?」

  張公的一席話猶如霹靂,猛然驚醒了俞公。為什麼他三十年來一直自欺呢?就是因為對業因果愚昧。因此導致了三十年凄慘的境遇,於是才真正重視、畏懼業果。又因為對過去的行為慚愧、追悔,而有了真誠懺悔動機,想要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你家事奉我非常虔誠潔凈,為了報答你,我把這個道理給你聽,你要好自為之,儘快努力,還可挽回天意。」

  張公說完,就走進俞公家的裡屋,俞公起身跟隨。張公走到灶下,忽然不見。俞公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張公是司命的灶神

  ——摘自智圓法師《改造命運的竅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