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貼疏講義】善導大師到底是怎樣一位了不起的祖師?(二)
《觀經》雖然是世尊為韋提希夫人與未來世一切被煩惱賊所害的眾生說出十六觀法,第一觀日觀到第十三觀雜想觀是定觀,十四觀上輩觀、十五觀中輩觀、十六觀下輩觀是散觀。雖然世尊在王舍城的皇宮為韋提希夫人說出這十六觀法,可是《觀經》到流通分,世尊付囑阿難尊者念佛,並沒有付囑阿難尊者修持觀法,所以《觀經》定善、散善的觀法是世尊的方便,念佛是彌陀的真實,所以在付囑阿難之流通分的經文,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說:
「持是語」,「是語」就是世尊為韋提希夫人所講的十六觀法。要如何以此十六觀法修持?持無量壽佛名。無量壽佛是漢語,阿彌陀佛是梵語。持阿彌陀佛的佛名,持名念佛。所以要如何實踐《觀經》這部教法?念佛。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上來雖說」,就是這十六觀法。十六觀法包括定善與散善,所以叫做兩門之益。依照定善修觀,依照散善修觀,同樣能獲得利益,所以叫做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可是如果站在佛徹底要利益眾生的真實來講,阿彌陀佛以名號要救度眾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本願如果概說,是四十八條大願的每一願,這叫做因地之願。但是四十八條的大願之中有真實願、有方便願,誓言絕對以名號救盡十方每一個眾生在第十八願,因為四十八條的大願當中,唯有第十八願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言絕對救度。法藏菩薩發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乃至十念是念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善導大師註解為: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的稱念。因此念南無阿彌陀佛定超生死,是善導大師與妙開律師共同探討《觀經》後,內心非常的悲喜——悲,就是因為歡喜到可以令自己、也令一切生死的凡夫念佛超越生死而歡喜——喜極而泣。喜極而泣,就是歡喜到究竟,會流下歡喜的眼淚。念佛如果有所感應的人,自然就能體會那樣的心情。
《觀經》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不只是凈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演講、讀誦此經的,可說是所在多有。就「時」與「機」的痛烈反省,也就是自覺末法時代宣說救度罪惡生死凡夫的教法,這部《觀經》之廣受重視與喜愛,實在也是當然。
在《新修往生傳》有如此記載:「後遁跡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這段記載就在說明,善導大師後來在終南山的悟真寺,沒有經過幾年,他能觀想到入定,在定中親眼目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庄嚴,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西方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蓮花座,就像在眼前那樣清楚,可見善導大師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師。
終南山在帝都長安的南部,而悟真寺在終南山的藍田縣,也就是隋朝開皇年間凈業法師所創建,後來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師相續住錫在這里,他們都是修持凈土法門,所以悟真寺可謂信仰凈土的實踐道場。
而善導大師二十幾歲便親證念佛三昧,古今高僧大德少出其右。確實,不論在古時或現代,要在年紀輕輕二十幾歲就念佛證悟三昧,實在是很不容易。尤其是末法時代煩惱厚重的眾生,不要說二十幾歲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是念佛數十年,到了六七十歲、七八十歲,要證悟念佛三昧也不容易。因為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來示現,有這番成就,就是要給末法的眾生對祖師敬仰。對祖師敬仰,很自然而然的就對祖師的開示信受。信受祖師的開示,依教奉行,念佛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
一般人念佛都是在「念」這個字上用功夫,站在眾生自我的立場,勉勵念佛念到夢寐一如、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念到風吹不入、念到雨打不濕,念到不論遇到任何的災難變故,都能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正念現前。當然這樣的開示,鼓勵我們念佛的人能精進用功是很好,但是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難道是阿彌陀佛要求我們眾生要念到有這樣的程度才達到能被他救度的要件嗎?這是很值得我們念佛的人好好探討的問題。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就是要將念佛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彰顯出來,使念佛的人知道,念這句佛號,雖然內心有煩惱、有妄想、有執著,雖然還無法契入真如本性、開顯如來智慧德性,雖然還無法清凈心現前,雖然無法伏住內心的煩惱妄想,可是阿彌陀佛仍然有辦法救度這類心想羸弱的凡夫眾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凈土教法,是我們煩惱厚重的眾生安心之道,因此我們在電視弘法節目之中,會一一將善導大師彰顯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真理好好的來探討,也能使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在日常的用功念佛,內心安心快樂,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絕對、是平等、是無條件的,念佛成佛是十方諸佛如來所共同證誠,是阿彌陀佛以名號絕對要救度眾生的方法,因此我們念佛能往生。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就是要教導我們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