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佛遺教經》
佛說富貴學道難,是觀察眾生的根機加以述說的。何以富貴學道難呢?
一個人今生能得到富貴,是他宿世行善積德的異熟果。而在享受種種五欲六塵的快樂時,多會迷惑造業。財、色、名、食、睡的種種誘惑,令人享樂唯恐不及,很難產生向道修行之心。
在南閻浮提,需要八苦的激勵、苦難的逼迫,才能令人產生厭苦的心,踏上修行之路。如果沉溺於富貴的意樂,是很難產生超越意向的,這就是儒家講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在痛苦當中,往往能超拔;而處身於安樂富貴之鄉,則如老象溺泥,大多會沉淪法身慧命。
佛貴為太子,可不是一般凡夫,乃是乘願再來,示現八相成道的古佛,是故佛不會迷惑顛倒。
然在佛的示現中,色界天人常來警誡太子不要沉溺五欲,令太子在四個城門見到生老病死及沙門修道的相狀,幫助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修道。
釋尊作為大富貴者能夠在富貴當中感覺到生命本體上的苦、空、無常、無我,所以能夠超拔出來。
在佛的比丘弟子中,有很多釋迦族的王子與貴族,他們是受佛陀德望的感召,毅然決然而出家的。其宿世善根亦是非常深厚,有些是大權示現的菩薩,助佛弘化的,故他們在釋尊座下很快就能證到聖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