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利養品第三十三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利養品第三十三

  有二十章。利養品者。勵己防貪見德思議不為穢生。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貪自喪

  如是貪無利  當知從痴生

  愚為此害賢  首領分於地

  天雨七寶  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

  覺者為賢  雖有天欲  慧舍無貪

  樂離恩愛  為佛弟子  遠道順邪

  貪養比丘  止有慳意  以供彼姓

  勿猗此養  為家舍罪  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愚為愚計  欲慢用增

  異哉失利  泥洹不同  諦知是者

  比丘佛子  不樂利養  閑居卻意

  自得不恃  不從他望  望彼比丘

  不至正定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不知計數  衣服飲食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取得知足  守行一法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如鼠藏穴

  潛隱習教  約利約耳  奉戒思惟

  為慧所稱  清吉勿怠  如有三明

  解脫無漏  寡智鮮識  無所憶念

  其於食飲  從人得利  而有惡法

  從供養嫉  多結怨利  強服法衣

  但望飲食  不奉佛教  當知是過

  養為大畏  寡取無憂  比丘釋心

  非食命不濟  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為先  知是不宜嫉

  嫉先創己  然後創人  擊人得擊

  是不得除  寧啖燒石  吞飲洋銅

  不以無戒  食人信施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33利養品

  【譯文】

  利養品的大意是:砥碼自己防止貪欲,向德看齊,以義為思,不使自己一生蒙受污穢。

  芭蕉因為果實之累因而死亡,竹子蘆葦也是這樣。驅驢因為生產小崽而死,士人因為貪圖(功名)自趨死亡。(二)

  如是看來貪(婪)並沒好處,應當知道(貪婪)是從痴愚而產生的:愚闇之人因為貪婪而殘害賢人,(結果)自己身首分離(悲慘而死) 。(二)

  蒼天像下雨一樣降下七種寶物貪欲之人仍然不能滿足:(世俗世界本來)歡樂很少而苦痛極多,能夠知覺這一道理便是賢者。(三)

  即使有天(界的)享受,智慧之人也舍棄而無貪戀之意:快樂地離開恩恩愛愛,便能成為佛門弟子。(四)

  遠離佛道順從邪惡內心貪婪卻又供養比丘僧,只有慳吝之意,此乃供養他姓之人而已。(五)

  不要倚靠此種供養(的福報),為使家人舍棄罪惡,這不是最好的意念,反覆使用又有何益?闇合之人又出愚蠢之計,慾望與墮慢因此(日益)增加。(六)

  奇怪呀(這種做法只能)喪失利益涅槃(境界)與此不同:真正知道一真理之人,便是比丘便是佛門弟子:(他們)不樂於利益和被別人供養,閑其所居退卻意(欲) 。(七)

  自己救度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不跟隨他人所望:僅僅依靠比丘僧來救度之人,不能達到端正的禪定(意念)。(八)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觀省:不知計較衣服的美醜,飲食的精美粗陋。(九)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觀省,獲得什麼就應知滿足,貞守善行一以貫之踐行(佛)法。(十)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觀省,猶如老鼠深藏於洞穴,潛隱其身習學佛之教導。 (十一)

  簡約利慾之心的簡約(標準) ,是全面奉守戒律去思考(萬相);受到智慧之人稱讚(之後),清凈其心保吉勿怠。(十二)

  如果具備了「三明」,解脫人生束縛沒有任何煩惱,減少離析之智裁減塵世之識沒有什麼值得(意想思念)。(十三)

  對於飲食順從信者的布施便能獲樂利:可是有一些外道邪佞之徒,從供養之處產生嫉妒。(十四)

  怨憤太多又貪利,強行地穿上(和尚的)法衣:只是盼望(他人供給的)飲食,卻不敬奉佛之教導。(十五)

  應該知道這種過錯,養欲是一件十分畏懼的事情:少取(之於他人)沒有憂愁比丘(之輩)可以放開心(靈的包袱)。(十六)

  人不飲食不能保護生命,誰人能夠不為飲食而勞碌?解決飲食供給是人生頭等大事,知道此層道理就不應產生妒嫉。(十七)

  護嫉首先損傷自己,然後才能損傷別人;打擊他人必遭他人還擊,這是不能免除的(報應)。(十八)

  (誰能)吃下燃燒的石頭,吞飲熔化的銅液?不以無戒(之德),吞食信者向三寶布施。(十九)

  【原典】

  利養品第三十三有二十

  利養品者,勵己防貪,見德思義,不為穢生。

  芭蕉以實死①,竹蘆實亦然,驅驢坐妊死②,士以貪自喪。 ㈠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痴生;愚為此害賢,首領③分於地。㈡

  天雨④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者為賢。㈢

  雖有天欲,慧舍無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四)

  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慳意,以供彼姓。(五)

  勿猗此養,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⑤何益?愚為愚計,欲慢用增。 ㈥

  異哉失利,泥洹不同;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卻意。(七)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八)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計數⑥,衣服飲食。(九)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十)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⑦。(十一)

  約⑦利約耳,奉戒思惟;為慧所稱,清吉忽怠。(十二)

  如有三明⑨,解脫無漏;寡智鮮識,無所憶念。(十三)

  其於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十四)

  多結怨利⑩,強服法衣,但望飲食,不奉佛教。(十五)

  當知足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心⑾。(十六)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⑿?夫立食為先,知足不宜嫉。(十七)

  嫉先創己⒀,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十八)

  寧瞰燒石,吞飲熔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⒁。(十九)

  【注釋】

  ①以實死:因為結了果實而死亡。

  ②驅驢坐妊死:驅驢,獸名,似馬,可供乘騎。又可寫作巨虛,屹虛,距虛。坐妊,生崽。

  ③首領:即頭顱。

  ④雨:像落雨般地降下。

  ⑤用用:一用而再用,反反複復。

  ⑥計數:計較。

  ⑦習教:反覆溫習佛之教誨。

  ⑧約:約束、管束。

  ⑨三明:對痴、瞋、貪三者有透徹的認識,曰三明。

  ⑩怨利:即怨憤與貪利。

  ⑾釋心:放下心中之所憂,自然而然修持

  ⑿搏貪:努力地獲取食物

  ⒀創己:傷害自己。

  ⒁信施:即信仰佛教之人向佛、法、僧三寶所施之財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