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大師:說起當法師來,真是慚愧的很!

  編者按:倓虛大師(1875-1963)是中國近現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傳人,是近代將佛陀精神思想發揚廣大的踐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嚴,學識淵博,辯才無礙,深受四眾弟子的敬仰。他的言傳身教,宗風德范,讓眾生看到了一個光明解脫世界他有著傳奇的一生,行腳南北,輾轉各地,講經說法四十三年,談經開示二百餘會,本篇開示就是法師在講經弘法的第一聲,首講成為一位法師的必備條件

 uploads/content/2022/june/24bf0d1187c76de1471bc67829993e3a.jpg" width="410" height="313" />

  成為一名法師,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出家人,當一個法師,說起來也很不容易。

  第一必須與眾生有緣,講出話來能契理契機,人們都愛聽,聽了之後,也容易接受。同時,講法因緣,和聽法的因緣兩下要同時成熟。不然,兩下里因緣成熟,中間就生阻礙了。

  過去,印光老法師,他頭一次在上海講法開示。頭一天,法會很盛,聽經的人也很多。第二天比頭一天就少,第三天比第二天更少,末了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少。印光老法師的名望、德行學問在各方面都很讓人仰望、欽佩,然而,聽經的人,卻一天比一天少。後來考查這原因,並不是聽經的人不願意去聽,而是聽經的人,從本心裡,很樂意去聽,但到了聽經的時候,便遇到要緊的事,必需在這時候去辦,這樣就把聽經的時間耽誤過去了

  後來印老聽說這事,就發願,從此之後,不講經,不在大眾之中講開示這就是因為聽法的「因緣」不成熟關係,因此印老一生,用書信開示人的比較多。平素除少數弟子們到關房裡請開示外,他不願蒞臨大眾場合里,說長時間開示

  所以說當法師的;第一必先與眾生有緣。有了緣,無論說好說歹,都樂意聽,也能接受;沒有緣,讓你說的天花亂墜,他總是漠不關心,這事情,在普通人情中說話的時候,都能體會得出來。

  第二要有學問這是法師必需具備的一個條件,不然說出話來,一則沒有憑據,二則也沒價值。當然,不識字上堂說法的人也有,不過他所攝受的另是一類人,不能很普遍。

  第三要有辯才說話要利落,對於講解一個問題,或發揮某一種理論,分析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反正都有理。讓聽的人,能夠從從容容的聽過之後,容易領略,容易接受。

  佛教里有四無礙辯,四無礙辯就是法、義、辭、樂說。

  法,就是名句文所詮的出世間的一切法理;義,就是名詞或理論中所含的意義;辭,就是解說名詞或演講義理時所用的語言和辭句;樂說,是按照眾生的根性以歡喜心來攝受對方,用很委婉的言辭來告訴他,教導他,讓對方不知不覺的浸化在歡喜心情里,接受你的勸化。這四種無礙辯,一則能夠應機,二則還能夠契理。

  第四要有儀態。一個人,能生成一個好的人樣子相貌堂堂,誰看見誰歡喜。所謂「面上無嗔供養具,」在未接談之前,先對你的儀容,就起了恭敬。尤其出家人,講究庄嚴威儀。例如釋迦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們看到他的福德相貌,就生起了敬慕心。當法師的也是一樣,如果有一副好的儀錶,在大眾場合里,要佔很大的影響。有時候,不用你去找人說話,別人也會找你去接談的。不然,如果你小小器器,畏畏縮縮,在對方縱然能和你接近,或聽你的教化,首先他在心裡,要存一種卑視的心理,這樣對應機方面來說也是一個欠缺!最主要的是福德因緣,所謂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弘法此國,就是這個意思。

  上來所說的緣法、學問辯才、儀態、這四個條件也可說是四種美德,是當法師的必需具備的。在這四個之中,如果缺少任何一個,那也是白圭之玷,不能算完美。具備這四種美德,再於經歷上,行持上,來漸漸培養自己的德性和名望。當然,當法師並不是為了名望,可是,一個人如果德行培養到了家,名望也就立竿見影的隨之顯現出來了

  說起當法師來,真是慚愧的很!我實在沒有當法師的資格。自離開觀宗寺之後,就隨了各種不同的成熟因緣去弘法,三十幾年來不是為了修廟辦學去操心,就是為了講經去奔走,並沒有得著長時間的休息。平素人都以法師之名來稱呼我,我也很馬虎的答應,可是自忖德薄慧淺,濫竽充數,混食佛門,心裡抱愧得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