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告訴孩子跌倒時的苦,是為了讓他學會不要跌倒,不是用來嚇孩子的

  大多數小孩可以用慈悲教導,但對某些小孩來說真的沒用——不分長輩晚輩、完全平等的愛的教育,有時是行不通的,所以還需要有一點忿怒相。當然,最好不要用打的,盡量讓孩子知道做錯會有怎樣的後果。不過,父母小孩,不能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加在行動上,變成表面愛他們、事實上卻發出惡情緒、以自身的嗔恨打小孩這就不可以了。畢竟心智較高的小孩是極少數,大部分還需用心善巧地去教導。

  我們很少正確地反觀自己,是在用愛或關懷掩飾了私慾;無法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而是讓付出的愛或關懷扭曲變形。常有父母認為打罵孩子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學業能進步,最好是每次考試都能考第一名,能被最優秀的學校錄取。一個學校或班級的第一名能有一個,大家都希望得第一,但不可能都實現。適度關心子女是必須的,如果過於執著,那其實你真正愛的並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我們希望孩子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傲慢心。

  有些父母過於不理智——如果老師教訓了一下自己的孩子,便十分心疼,有的甚至跑到學校老師理論,那麼老師以後就不太敢教他孩子了。這么一來,孩子會覺得即使自己做了壞事,反正有父母做靠山,連老師都不敢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分不清對錯是非,做父母的也意識不到自己所犯錯誤佛教提倡「平等舍」。溺愛,會迷失人的感情;憎恨,又會讓人失去理智。怒火噴發時,就很難產生愛。我們應該把憎恨心和溺愛心放一放,以較平衡的方式站在對方的角度或旁觀者的角度考慮:這樣做是對還是錯?

  佛陀講「苦」,就像父母老師教育小孩:如果不用功讀書,將來就沒有好工作就得受苦;如果不善意地對待他人,將來就有苦頭吃。我們告訴孩子跌倒時的苦,是為了讓他學會不要跌倒。這些「苦」不是用來嚇孩子的,是大人們的經驗;在「苦」沒到來前,讓孩子學會理解和面對「苦」,將來就算「苦」真來了,他也不恐懼失措。佛陀講「苦」也是如此,都是源自對我們的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