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湛現:修行不是對相痴迷,而是轉變心態

  吉祥如意,大家好。

  學佛修行主要的就是在這顆「心」。

  把這顆心從歪曲加以修正,從無明覺悟,從妄心轉變為真心,從雜念到靜止,從污染到清凈,完全對心態的轉變。

uploads/content/2022/june/2e904afaaa1c902979c49977d6eca482.jpg" />

  不要對事相與形式執著。比如善與惡,對與錯,素與葷。

  再有經典得多知識學得廣,寺廟去走得多,在寺廟里住的時間長等等,如果心態不能夠轉變,不能夠覺悟,不能夠清凈,也是絲毫沒有意義

uploads/content/2022/june/12d7b8be825cb04b98fb51b3f2c1412c.jpg" />

  有的人僧人的痴迷,對道場的痴迷,對經典的痴迷,其實這都屬於感情用事,這是情執,與信佛修行沒有絲毫的關係

  修行要把情執的心轉變為慈悲的心,博愛的心,無為的心,必須要斷除情執,這就修行

  「情執」是屬於迷茫狀態,對事相的執著老公兒孫父母親友,等等這都是屬於對相的分別。

uploads/content/2022/june/b8a9a36e2776b0dccc1deebd8335e515.jpg" />

  大家要知道,在《心經》里就能夠體悟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就能說明世間的一切的事相,比如父母老公兒孫親友等以及所有的一切,與我都是一奶同胞,都是由共同一個「如來」(空性)所生

uploads/content/2022/june/2083204a4d0102f956faa944628bedc2.jpg" />

  從這個根源來看我們都是平等親人,我曾與大家談過,真如心在起作用的時候,第一個程序就是「妄心」。

  第二個程序就是展現分別相。比如,妄念起,就是作用,就開始入胎,出生後,分出六根,也稱為六意識:眼,耳,鼻,舌,身,意。由六識分別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十二因緣。從這些分別開始不斷地展現,不斷地延續。

uploads/content/2022/june/7d00c45fe988538dfea91c221275d24b.jpg" />

  我們的身體其實它不是真「我」,它是本性作用,也是相,它也在發揮作用

  猶如金屬,金屬製作成各種的工具,各種的工具再發揮它的作用。其實這只能成為分別相,分別的作用,我們的人類也是如此而已。也都是分別相,分別的作用

uploads/content/2022/june/3bcce1ad41165b9d8bc6584ddd5db875.jpg" />

  所以說不應該用情執,更不應該動情痴迷。這都是一個錯覺

  諸相同源,都是同一個「空性」的作用。這個作用它的延續的方式,各有所不同而已。

uploads/content/2022/june/8348c816b9f94d71d275565b5bf6accb.jpg" />

  假如,人死亡,屍體會腐爛,回歸於自然,它還是老公嗎,還是父母嗎,還是兒孫嗎?

  這是事相延續的一個方式,一個過程,稱為妙有,妙用

  我們都是自然兒女,如果想發心,我們就應該用博愛的心,平等的心,慈悲心,清凈心,覺悟的心,這些種種的心,合在一起才能稱為菩提心

uploads/content/2022/june/22e805beb0ee1fc0504e5d2068f35edd.jpg" />

  我們大家學佛修行必須要從根本上來做起,從「心態」上的轉變,這才是修行

  千萬不要注重於形式。要務實努力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對事相的取捨自如。在造作中用一顆真心正念

uploads/content/2022/june/f798df225777f6f28f4c8128326c21c1.jpg" />

  還有一事情大家要注意工作事業這都屬於造作,這些造作與利益兩個概念

  造作是智慧的發揮。利益條件上的互動。就是說,無論做任何事情不要以利益為出發點。給我錢,給我開工資,我就努力工作,或者給我賄賂我就為你辦事。

uploads/content/2022/june/a59e2f8bf8e6adf7b5c2c6091458cc8f.jpg" />

  有的人說,法律形式太嚴,影響社會的發展,影響社會進步,這是大錯特錯。

  個人的工作上的努力,說明個人的道德品質觀念,與利益不能混成一團。

uploads/content/2022/june/0de273e4e95e7675a8c4fbde966ffb82.jpg" />

  希望大家要有覺悟才是,要與大眾和合,要樹立起為人的標尺,共同發揚文明傳統精神讓我們家庭更加美好

  願世界和平,祖國繁榮昌盛,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釋桑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