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法的效果,關鍵不在於聽得多或少,最後都歸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尤其「自凈其意」,是佛法的核心要旨,所以說佛法的重點在於「發善心」。善良的心是最基本的,有了善良的心,修行才可能如法。身為一位大乘佛教徒,應該記住因果業報的道理,不管在世間的做人做事,和出世的修持上,都要腳踏實地,謹慎取捨因果,一定要心存善念、做好事。
應當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念,如果是惡念,馬上就要懺悔,不要讓惡念繼續延續,並且好好反省:「我怎麼如此惡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現在還生起這樣的惡念頭,實在慚愧。」如果是善念,要歡喜地繼續保持,還要讓善念不斷增長。如果隨時隨地觀察自心,並止惡行善,調柔自心,久而久之,起心動念就可能全部成為善業。
生起菩提心,是最好懺悔法門;有了穩固的菩提心,就算沒有刻意懺悔,所作所為都成了惡業的對治力,罪業很快會自然清凈,就像太陽一出來,立刻驅散黑暗一樣。為了利益眾生來聞思修,最後迴向功德給眾生,這種力量會變得很大。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如此重視菩提心,常常強調菩提心的原因。
每天重復著相同的煩惱,就是一種輪迴。廣義來說,除了今生來世的生死輪迴之外,日常生活也充滿著輪迴現象。我們每天重復相同的煩惱,除非有極大的痛苦或快樂,讓我們有更深的生命體認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迷迷糊糊過日子,這些都是輪迴的一種。就像輪子開始轉動時,能看清楚它的轉動方向,可是轉得很快之後,就看不清楚真實狀況了。
有福報的人,對細微的業果也會非常重視,而沒有福報的人,內心卻一點都不在乎。所以,我們對這些因果不虛的要點,要從內心生起堅定的信解,並發誓願,隨時隨地乃至細微的善業,也要以前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的三要行來攝持,而儘力行持,即使生命遇到險難,也不造作極細微的惡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