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應化事跡連載之十六

  一百零六、佛化盧志

  《經律異相》上說:當時首波羅城,有一位長者名盧志,奉事尼犍子外道。佛為了要度化盧志,便來到首波羅城。

  尼犍外道聽到這個消息,心裡發慌,自念說:瞿曇沙門若來這里,這里的人民一定舍我而去歸投瞿曇,將來還有誰願意供奉我呢?於是匆忙來到盧志家,對盧志說:「沙門瞿曇,今要來此,你可知道嗎?這位沙門,舍棄父母,東奔西走,所到之處,能令土地五穀不豐,人民飢饉,死亡者眾。」盧志聽了,信以為真,心中十分慌張,對尼犍說:「這可不得了!我們得趕快想辦法來對付他。」尼犍說:「瞿曇性好叢林清水,凡城外有叢林地方,全部砍伐;有流泉池井,用臭穢的爛土泥填滿。派人預備器仗,城門嚴加防守,他若來時,阻擋不讓他入城。我在這里施用種種法術,必能令他迴轉,便相安無事。」一切布置就緒。

  這時,佛已來到首波羅城,見城外樹木無故被伐,心生憐憋,以慈心向之,所有樹林皆還生如初。河池井泉,其水恢復清凈,盈滿其中,朵朵蓮花彌覆其上。又變其城垣為紺琉璃,內外透明,城內人民只見城門自開。守城的兵士舉起器杖,器杖皆化成雜花,有誰能阻擋得了。

  盧志長者看到這種情形心中清濁自分,遂隨大眾一起來到佛前,恭敬頂禮,合掌迎接。佛為他們廣說法要,皆發菩提心,咸受戒法。

  一百零七、貧公見佛

  《貧窮老公經》上說:舍衛國有一位貧窮公公,年已二百多歲了。有一天,這位老公公扶杖而來,要求拜見佛。守門的人讓他進。老公公大聲說道:「我雖貧賤,然而千載有幸,今得值佛在世。我素聞世尊仁慈之心普及天下萬物皆蒙恩澤,所以不辭勞苦,遠道而來想要向佛請教罪福因果,求離眾苦。萬望高抬貴手,讓我一見慈顏。」

  這時,佛對侍者阿難說:「你到外面領老人進來。」阿難遵命。老公公不勝歡喜,伏地而行,合掌向佛說道:「我生不幸貧窮潦倒,饑寒交迫,求死不得,活無所賴;又想人命至重,不能自棄。聞佛在世,心獨歡喜晝夜發心,願一見慈顏。剛才在門外遇到一點挫折,心灰意冷,本想回去,無奈氣力不堪,進退無路,又怕我要在這死了,穢污佛門聖地,重增我的罪業。哪知世尊果然是這么的慈悲,不嫌我老邁,讓我進來,滿我心願。現在就是讓我死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但還是請佛慈悲為我開示法要,消我前業,修我來生。」

  佛為老人開示說:「人之受生,各有生死因緣。因為各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所以所受的果報也千差萬別。你在前世時,生在富豪之家,並且聰明智慧。可是你卻沒有運用你的智慧財富去造福於人,反而恣意輕凌於人,不肯布施。所以你今生才會遭受這樣的貧窮。罪福報應,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誰也躲避不了。」

  老公公聽了佛的開示,自知前世罪業深重,便再次向佛請求說:「乞以垂殘之命,得作沙門!」佛表示同意。於是老公公剃除鬚髮法衣著身,而成沙門

  一百零八、老人出家

  《賢愚因緣經》上說:王舍城有一長者名屍利比提,年已百歲,聽說出家功德無量,便自想道:我今何不趁有生之年,於佛法出家修道?於是來到竹園精舍,問眾位比丘說:「世尊今天在不在這里?」答說:「不在!」長者又問:「那麼請問,哪一位是佛的大弟子?」眾比丘指著舍利弗說:「這位就是。」長者便來到舍利弗前,合掌作禮說:「請准許我出家。」

  舍利弗見這位老人年紀這么大了出家人所應行的三事:學問,坐禪,助營眾事,這老人恐怕一件也做不了,就對長者說:「你回去吧。你老人家年紀這么大了,已不適合出家。」長者依次問大迦葉、優波離、阿龍樓陀等五百大阿羅漢,皆說年老不得出家長者只好退出竹園,站立門外,不覺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這時世尊忽現其前,放大光明相好莊嚴,無限慈祥地問老人說:「你何故哭得這么傷心?」長者聽到佛的梵音,當下轉悲為喜,如子見父,立即五體投地,泣聲說道:「我究竟造了什麼罪業,獨不許我出家?」佛問長者:「是誰說年老不許出家?」長者答說:「是舍利弗他們說的。」這時世尊以大慈悲安慰老人說:「你不要憂愁苦惱,我答應讓你出家就是了。你隨我來。」長者便隨佛後,入佛精舍。佛對大目犍連說:「這位長者發心出家,我們成全他吧!」後來這位老者證得阿羅漢果。

  一百零九、凈土緣起

  《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王舍城有一太子,名阿奢世,因為受惡友調達的教唆和挑撥,竟把父王婆娑羅母親韋提希夫人關閉於七重深宮之中,不讓他們出來。

  韋提希自從被她的惡兒子關閉以來,心中有說不盡的憂傷和苦惱無處傾訴,以致身體衰弱,面容憔悴。這一天,她面對靈鷲山,遙向世尊作禮,說道:「世尊的威德至重,而我今被惡兒子關閉在深宮裡,既不能到靈鷲山去,又不敢請世尊來,所以想見世尊一面都難哪!」

  這時,世尊知韋提希心中所念,即與目犍連、阿難以及釋梵護法諸天,從空而來。韋提希見世尊不請而至,感動至極,向佛哭訴說:「不知我前生前世,造了什麼罪業,生了這個惡兒子?在這個濁惡的世界裡,我的苦楚可受夠了。唯願世尊為我廣說他方世界中沒有憂愁苦惱的處所我一定要往生到那個世界去,再也不願意停留居住在這個充滿惡濁的世間。」

  這時世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於中現。韋提希見了之後,說:「世尊,這許多諸佛國土雖然都是清凈光明的,但我還喜歡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那個國土。」

  佛告訴韋提希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離我們此地並不遠。你當專心致志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凡是願意要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人,最初的修行方法,就是應當修三種福:第一先修世間凡夫之福,做一個世間好人。必須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以慈悲為懷,不殺害一切眾生;進而修十善業——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起貪、嗔、痴惡念。第二要修出世間之福,必須受持三皈,然後按在家、出家本位進受五戒、八戒或出傢具足戒,而且在一言行舉動中都要體現出莊嚴的儀表,作人天師範。第三要大乘菩薩之福,首先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心;其次要深信因位修菩薩道,果位必定成佛。為了自行修因證果,必須讀誦大乘經典;為了方便度化眾生,必須隨時勸導引進初學。這三種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又應當一心繫念、諦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蓮花上,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遍滿彼佛國土。此想成就時,即當往生極樂國土。」

  一百一十、醜女改容

  《百緣經》上說: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生一女兒,面貌極丑,不似人形但也只得把她養育長大,而後許配給一位貧窮的破落戶為妻。國王又特為女兒起造舍宅,內外共有七重房門,平時總是關閉著。國王還囑咐女婿說:「你如出外,要記得關鎖房門,鎖匙要自己小心保管,不要讓外人看見我女兒的模樣。」又拿出財物供給女婿,並封授女婿在朝中做官。

  女婿當官之後,自然要與朝中權貴豪族應酬聚會,而每次聚會之時,凡來參加的人,都帶著自己的妻子來赴會,共相歡樂。只有這位新官大人是例外。久而久之,眾人不免起了疑心,說這位大臣妻子假如是一個大美人,便一定是一個醜八怪。於是眾人故意輪番勸酒,把這位大臣灌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眾人在他身上取得鑰匙,派人到他家中開門,要看看他妻子究竟是何模樣。

  卻說醜女自嫁人之後,仍居幽室,不見天日,心中常自怨自艾說:「不知我前世究竟造了什麼罪,使我今生過著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醜女越想越傷心,便遙向世尊作禮,願垂哀願。

  當時,佛知醜女心念,來到她家中醜女見佛,即便頂禮問訊,求哀懺悔。佛為說法醜女心開意解,惡相丑形忽然變得端正美麗,猶如天女一般。

  適巧那位使人前來開門,見這位少婦端正美貌舉世無雙,還報以眾人得知,並將鑰匙放回大臣身上

  大臣回家,忽見一位美貌少婦,驚疑不已,因問:「你是何人?」少婦答說:「我是妻子呀!」隨即把禮佛懺悔,蒙佛神德,使其改容的經過告訴丈夫。於是夫婦二人回宮拜見父母,然後一起前往禮謝世尊

  一百一十一、鸚鵡請佛

  《百緣經》上說:有一天,佛離開祗園精舍,率領眾弟子,將要往摩竭提國。在路上,林間群鳥中有一鸚鵝王遙見佛來,便飛騰虛空,逆道前來奉迎;並且高聲叫著:「唯願世尊比丘僧,慈哀憐愍,來我林中歇息一宿。」佛點頭表示同意。

  鸚鵝王知佛已接受所請,即還歸本林,通知眾鸚鵝出林迎接。佛及比丘到了鸚鵡林中,各敷坐具,在樹下禪坐,正念思惟鸚鵡王見佛及比丘皆寂然宴坐,心懷喜悅,通夜飛翔,繞佛比丘;並四向顧視,以防獅子化狼惡獸或者盜賊什麼的,前來觸犯世尊比丘僧。

  到了第二天早晨,世尊又要上路了,鸚鵡王歡歡喜喜地在前引導。將近王舍城,鸚鵝王首先飛入宮中,通知婆娑羅王說:「世尊領著眾比丘,已來到本國,現在將要入城了。唯願大王,早些備辦飯食,出城迎接。」頻婆娑羅聽了鸚鵝王的報告,立即傳令廚師備辦上好素齋,並召集群臣,各各執持幢幡、香花鼓樂,一起出城迎接。

  鸚鵡王這樣激動地忙著飛來飛去,結果就在這一天夜裡命終了,其神識當即生到忉利天上天人;為報世尊恩,又從忉利天下來,齎持香花供養佛,向佛作禮。佛為說四諦法,天人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

  一百一十二、惡牛蒙度

  《百緣經》上說:佛在橋薩羅國時,有一帶著弟子要往勒那樹下,路經一河澤。澤中有五百水牛,極為兇惡。河岸上有五百牧牛人,遙見佛與諸比丘從此道而來,恐被惡牛所傷,便高聲叫喚,說這里有大惡牛,能抵突傷人,陌生人是從來不敢從這里經過的,唯願世尊趕快改道而行。佛對牧牛人說:「你們不須憂慮,這些水牛如果要來抵我,我自會對付的。」

  話音剛落,只見惡牛翹尾低角,怒吼狂奔而至。世尊停立不動,於五指端化五獅子在佛左右,周圍四面有大火坑水牛一見獅子火坑,甚大惶怖,四向馳走,無所逃竄。唯佛足前,有一片空地,晏然清涼水牛馳奔趨向,當下心意泰然,無有怖畏,即長跪伏首,舔世尊足,又抬頭仰視世尊,似乞求狀。

  佛知這些水牛惡性已調伏了,就對它們說偈道:「盛心興惡意,欲來傷害我,歸誠望得勝,近來舔我足。」這些水牛佛說偈後,心中愧悔,從此不食水草,不久命終,俱生忉利天;為報佛恩,從忉利天下,齎持香花,來到佛所,向佛禮拜畢,恭敬站在一邊。佛為他們說種種法要,俱各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