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定散門(九)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定散門(九)

  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上回我們說到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五門定散門,定散門後面還有一疏文,我們接下去看。

  【從此以下,次答定散兩門之義。】

  下面善導大師繼續用兩個問答,來解釋定門與散門的意義第一個問答

  【問曰雲何名定善?雲何名散善?】

  【答曰:從日觀下至十三觀以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第一個問答就是問:什麼叫做定善?什麼叫做散善?從第一觀日想觀,一直到第十三觀雜想觀,這叫做定善。三福九品就是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這三觀叫做散善。三福,第一世福,第二戒福,第三行福。第一世福,有四句:「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戒福,有三句:「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行福,也有四句:「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就是九品三輩往生。這三輩:上輩三品,就是第十四觀;中輩也有三品,就是第十五觀;下輩也有三品,就是第十六觀。

  定善與散善是指第一觀到十六觀的觀法。從第一觀到第十六觀,世尊說完這十六觀法之後,在咐囑流通文咐囑阿難尊者「持名念佛」。所以十六觀的觀法,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來包括所有一切定善與散善的修持,令我們看到《觀經》〈流通分〉的經文,了解《觀經》的修持,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來實行這部教法

  第二個問答

  【問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別?出在何文?】

  【答曰:出何文者,《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別者,即有二義:一謂思惟、二謂正受。】

  第二個問答:定善之中有何差別?出在經文何處?回答:出在《觀經》經文「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此處。差別者,就是思惟與正受。善導大師思惟和正受來分別解釋。

  第一、先解釋思惟

  【言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

  這段疏文善導大師是說思惟就是入觀的前方便。思想西方佛國依正庄嚴的總相與別相,也就是三觀地想觀經文所說:「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就合「教我思惟」此句經文

  下面解釋正受: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即合「教我正受」一句

  定、散雖有二義不同,總答上問竟。】

  「正受」,善導大師疏文解釋「想心都息」,此句是解釋「正」;「緣慮並亡」,此句是解釋「受」。「正」叫做「想心都息」,就是思想分別的心,將它平息下來。「緣慮並亡」解釋「受」。「緣慮」就是——「緣」是所緣之境,「慮」是能緣之心——心境俱亡,故雲並亡。緣慮的心,和本性不相應;緣慮的心如果寂滅,就與本性相應。所以思想分別的心平息下來,所緣之境與能緣之心俱亡,就進入禪定這就是三昧相應」。清凈的境是所緣,心不獨起,必緣境起心,所以緣慮的心,如果充滿著煩惱妄想這個時候的心當然是散亂心,就不三昧禪定之心。正受這個「正」字,是對「邪」而言,一切思想分別的心都稱為邪。所以我們內心妄想這就是邪念,離諸邪念就叫做「正」。正受,「受」這個字就是領納的意思,領納定心,任運照見,領納依正景象,如清水現影,故名為「受」。

  「三昧相應,名為正受」。於思想之中,心散亂,境就隨著心搖動。譬如我們的心若不凈,沒有禪定的心,而內心散亂,外在一切的境緣隨著內心散亂而搖動。譬如一桶水,這桶水若搖動,水所影現的景象就一直搖動,這個時候就是思惟之心。如果進入禪定、正受之心,在三昧之中,因為心寂靜,所以境也隨著寂靜的心而寂靜就像這桶水,如果很寧靜沒有任何的波動,這桶水所影現的境相,就寂靜不動

  那念南無阿彌陀佛,對不了解南無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而言,都很怕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不知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凈土教法是特別法門,既然是特別法門就不同於通途法門修行方法。如果用通途法門教理,來修持凈土法門就會如同印光祖師於《文鈔》所開示的「橫超的法門用豎出的方法修持」,這樣往往會一邊念佛,一邊內心擔心自己在打妄想,不知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現在所說的定善是第一觀至第十三觀修持方法這是屬於要門,並非是弘願門。在講席之中,信願也經常強調南無阿彌陀佛的弘願,因為弘願門是凡夫容易成就之門,要門是凡夫不容易成就之門,有自力與他力之別。所以修學凈土法門,要跳脫聖道門通途的修行之法,這是印光祖師在《文鈔》經常對我開示的。

  如果這第一觀到第十三觀定善的觀法成就就如三觀的地觀文所說「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若得三昧,當然見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聖地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為何無法像善導大師、法然上人證悟念佛三昧,親見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依正庄嚴?因為我們的心是煩惱、分別、執著,因此像凌亂搖動的水,無法影現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勝景,因此我們無法以凡夫肉眼目睹到依正庄嚴,就是這個原因。像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這種佛菩薩來示現了不起祖師大德,有這本事。但無論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或印光大師,教導一般的大眾,卻不是以定善的觀法教導大眾,而是教大家念南無阿彌陀佛,依靠佛的慈悲願力。這些了不起祖師,對眾生都是非常的悲憫,一如世尊在《觀經》到了最後〈流通分〉咐囑阿難尊者「持名念佛」,並非咐囑阿難尊者「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