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和會門之會通別時意(二)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和會門之會通別時意(二)

  下面「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以這段《華嚴經經文來證明,豈不是念佛就是萬行之中的一行?

  【雖是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

  這段話是善導大師解釋不退,來破通論家對《觀經》的錯解。雖然說念佛一行不是當下立刻證悟佛道,但在生死海中一直修行,一直到成佛,永不退沒,這樣叫做不退

  下面善導大師舉一個問答

  【問曰:若爾者,《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亦應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別?】

  善導大師舉出這問答的用意,就是要釋去眾生的疑情。「若爾者」,是說念佛一行乃是成佛的遠因,別時意趣。如果是如此,為什麼《妙法蓮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照理說,這樣對上的萬行圓滿成佛。《妙法蓮華經》這段經文,說念南無佛就成佛道,那麼《妙法蓮華經》與《攝大乘論》,經與論到底有什麼不同?這段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出自《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這首偈頌是: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是說一念南無佛,當下就已經成就佛道,不是!這散亂的人,在塔廟之中,一稱南無佛,是種下成佛的因。成佛不是當下稱南無佛而成就,是經過修行成就佛道,是遠生因,不是實時當下成佛,與《攝大乘論》所說「若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不退墮」同樣的意思。

  善導大師回答說:

  【答曰:《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果;《經》中稱佛,為簡異九十五種外道。然外道之中,都無稱佛之人。但使稱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攝,故言已竟。】

  善導大師的解答是說:《攝大乘論》說「如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不退墮」,是依念多寶佛要成就佛道,但不是當下即得。那《妙法蓮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為要簡異九十五種外道

  世尊當年住世之時印度有九十五種外道。在外道中沒有人念佛號,所以「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只要一稱念佛名,實時就進入佛道中,得到成佛的遠因。不是念南無佛的當下就成佛——斷煩惱、證菩提佛果,不是!是種下成佛的因,將來成佛

  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從善導大師這段疏文去體會《妙法蓮華經》與《攝大乘論》,要明白念南無阿彌陀佛成佛道理。我們也不是當下念南無阿彌陀佛,現在當下就成佛,現在還是凡夫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還未破。我們是怎麼成佛的,我們念佛人要知道。

  我們在因地念南無阿彌陀佛,仰靠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往生到西方佛國。一往生到西方佛國,一定會證悟阿鞞跋致。《阿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那麼在西方極樂世界,證悟到阿鞞跋致,是如何成佛呢?仰仗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願還相迴向願,到他方世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下化十方的眾生。到他方去示現八相成道,行普賢十大願行,這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願還相迴向願。

  所以,我們在因地和果地,都是乘佛的願力,往相與還相都是乘佛的願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五願到第十願,得到了六種神通;仰仗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一願三十二大人相願,得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的隨形好;仰仗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三願供養諸佛願,能夠不離西方本國,到他方世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仰仗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五願說法如佛願,我們能夠有辯才智慧,到他方世界說法眾生。所以,我們的往生成就,到他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行普賢十大願行,受諸佛授記,將來我們成佛佛號叫妙音如來這是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世尊對我們的開示。所以,從因地到果地,從凡夫聖人這條明明白白佛道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救度、呵護、加持、護佑,使我們轉凡成聖。如果世尊沒有在經典跟我開示我們能夠念佛成佛道理,我們凡夫還不知道。

  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將來一定會成佛,而且是當生能夠成就今生在這口氣還在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接引我們往生西方;到了西方作菩薩,去他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仰靠佛的願力,豈不是非常的殊勝?是!

  希望了解這番道理的人,大家都能歡喜安心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在此信願祝福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當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