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話,你想,這個人以是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以是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說得福德多了。正因為以不可得心為因,用七寶作緣,以如是因,如是緣,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講話

  前分以佛具五眼,遍觀一切眾生心行,徹見三心了不可得,今以此不可得心去布施,則感應福德為無漏矣。此分延續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實,獲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了知有心皆染污行,才能深達福德性空的甚深之理。

  在第四分當中提到,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三輪體空,其不住六塵布施福德虛空,不可思量。第十九分則深入再探討無住行施,所獲得之福德,遍及法界,無量無邊。

  一、無住行施因緣殊勝

  佛陀再次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為例,和第十一分的七寶布施有什麼不同呢?在第十一分是以七寶施較量持經的功德,此分的經文多了一句「以是因緣」,其中的因緣的是什麼呢?因,即是前分的「三心可得」的心;緣,即是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緣,以此殊勝因緣成就無住行施的圓滿功德。《金剛經註解》頌:

  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

  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思議之「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殊勝之「緣」,如是因,如是緣,自然得福甚多!

  有一天,侍者應真提個籃子走進來,慧忠國師問他:「籃子里有什麼東西?」應真說:「是青梅。」國師說:「用來做什麼?」應真說:「拿來供佛。」國師說:「還是青的,怎麼能供佛?」應真說:「不過是聊表心意。」國師說:「可是佛不需要供養。」應真說:「我還是想供養和尚您呢?」國師說:「我不供養這個。」應真問:「為什麼?」慧忠國師說:「我沒有青梅。」

  侍者住著青梅供佛之心,眼裡染有青梅之相胸中佔有供佛之念,用六塵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終有極限,不如國師以「無」供養諸佛,宛如心燈一盞,破千年暗室。《寶雨經》說:

  雲何菩薩成就清凈施?

  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凈施。

  雲何菩薩成就不希望施?

  所謂布施,終不為自身故,不為財物故,不為眷屬故,不為利養故。

  菩薩行施,心無住相,心無希求,知諸法非實有,就像慧忠國師了知,即使千萬枚青翠的梅子,免不了腐朽敗壞,金佛恆沙數,擋不住熾然的盛火,因此,他揩凈心眼,一念不生,以此真心,向三世諸佛獻供無上之果。

  《金剛經》列舉不少布施經文,種種的校量,不是要吾人坐在俱空境上,而是徹知菩薩行施要首先「自凈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給迷惑,就像觀世音菩薩他就是明了「應無所住」的真義,所以才能三十二應化身,入諸天、王族、婦女、宰輔相臣、童男童女地獄餓鬼修羅畜生等相,變化自在觀世音菩薩知「應無所住」,心田純凈無染,才能「而生其心」,立下千處祈求千處應,尋聲救苦的大菩薩行願事業

  唐代的智舜禪師,出外雲游參禪。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一隻受傷的野雞逃到禪師的座前,禪師以衣袖保護這只逃命的野雞。過了不久,獵人跑來向禪師索討野雞:

  「和尚!你把我射中的野雞藏去哪裡?那隻雞可是我今天填飽肚子的晚餐。」

  禪師好言開導獵人,請他放過野雞一條生路,蠻狠的獵人眼中只貪戀野雞的美味,並不顧念野雞的生命禪師面對糾纏不已的獵人,為了救野雞一命,他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雙耳割下,向獵人說道:「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拿去做一盤菜吧!」

  獵人看著血淋淋的耳朵,及面目沉靜的禪師,終於被禪師慈悲感動,再也不打獵殺生了。

  智舜禪師因為知道五蘊皆空,不住色身之相,才能毫不吝惜地「割耳救雞」。吾人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就像唐朝的貫休禪師寫的山居詩:

  露滴紅蘭玉滿畦,閑拖象屐到峰西;

  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將槁木齊。

  古塹細香紅雲者,半峰殘雪白猿啼。

  雖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滿溪。

  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六根摒棄,未必能夠色塵潔凈,若能心似蓮花不著水,凈穢渾成一片,晝夜紅蘭玉樹開遍,六時炎炎桃花滿溪,閑閑一人天地間,任地覆天翻,車馬喧嘩,數聲是非

  有一晚,馬祖道一禪師門下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三人一起賞月,馬祖問:「這么美好的月夜,此刻,做什麼最好?」這時西堂說:「正好誦經禮佛。」百丈說:「正好打坐。」只有南泉揮袖而去馬祖說:「經入智藏(西堂)、禪歸慧海(百丈),唯有普願(南泉),獨超物外。」

  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為,只有南泉普願禪師,明白實相真如,非言詮冥想可得,如禪門一句:無佛處急急行過,有佛處亦急急行過。唯有空去心外內諸相,那個不思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正當恁么時,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二、無為福德周遍法界

  前文說明以不住三心為「因」,用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為「緣」,以是因緣得福甚多。接下來佛陀闡述,因為福德其性本空,因此才說得福德多。

  在第十一分中,佛陀校量法施和財施所得功德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令法音流布的無漏功德,遠勝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有漏的福德相。此分先以無住行施,悟解到「一切法空」,就不會產生執著就像經文所說:「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有實,就是有實際的數量可以計算,如此福德即是有限的數量。但是因緣諸法,無有自性,並沒有一個實在的福德之相!因此,菩薩布施時,不執著福德相」,心無希求染著,這樣無為的法性功德,是遍虛空,盡法界,不可限量的。

  在第四分談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不住心外的六塵境界,(空掉心外之相),十九分是以三心可得智慧為用,(空掉心內之相),心內的住著無住,布施功德就周遍法界

  佛陀具五眼,徹見三心,一切眾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淺,悉知悉見,教誡行者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著無心覓,一念不生,以顯平等本體

  呂洞賓又名呂岩真人。在唐朝末年時,三次應試都沒有中舉,偶然在長安的小酒館遇到了鍾離權,鍾離權傳授給他延命法術,從此他歸隱山林,無人知曉他的行蹤。他曾游歷廬山,在鐘樓的牆壁上題詩說:

  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有一次,呂洞賓途經黃龍山上,看見山頂紫雲成蓋,知道此處有不凡之人,便前往拜訪。當時,正是黃龍禪師擊鼓升堂,他混跡人群聞法。黃龍禪師早就看見他,喝斥說:「此處有個偷法賊!」呂洞賓毅然而出,問黃龍禪師說:「一粒米中藏世界,半升鍋里煮山川。請說這是什麼?」黃龍禪師指著他說:「你這個守屍鬼!」呂洞賓說:「你怎奈何得了我的不死葯。」黃龍說:「就算你活千年萬載,終落空亡。」呂洞賓聽了大驚,於是飛劍直刺黃龍,但劍卻刺不進去。呂洞賓當下跪拜,請求指示。黃龍說:「半升鍋里煮山川我就不問了,什麼是一粒米中藏世界?」呂洞賓忽然大悟。於是做了一首偈子:

  扔掉瓢囊摔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呂洞賓扔掉裝著不死葯的瓢囊,始覺千年萬載,守著肉身,錯用心機,要個長生不死色相,億萬劫數,終不免墮落。想盡辦法延續四大五蘊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分鐘,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所提倡的「人生百歲」,是真正的「長生不死」。

  留下慈悲種子

  留下愛語的和風,

  留下信仰的舟航,

  留下歡喜的懷念。

  留一點慈悲種子,讓世人享用到和平的果實;留幾句愛語的和風,讓人間充滿著尊重的溫煦;留善美的信仰,使茫茫生死海中的眾生,有得度的因緣;給人歡喜言行,留予他人深遠的懷念。這樣的人生,處處給予,如此富有的生命才是真正彌天蓋地,遍及沙界。

  很久以前,有一位從早到晚唸佛的婆婆被人稱為「唸佛婆婆」。當她陽壽盡後,來到閻羅王面前閻羅王看了老婆婆一眼,便宣告:「到地獄去!」

  老婆婆提出抗議:「我在世時被稱為唸佛婆婆,叫我到地獄去?您大概弄錯了吧!我生前唸的佛堆積如山,請您查查看!」

  「我的眼睛是不會看錯,不過為了讓你心服口服,我會找到證據小鬼們,去查一查!」

  小鬼們將她累積了八大車的唸佛倒在畚箕上搖動,只見拍!拍!四分五裂,婆婆唸的佛只是渣滓,不是果實。

  「你看見了嗎?你生前所唸的佛,只是空唸佛,沒有堅固的果實!」

  此時,有一個紅鬼叫道:「大王!只剩下一粒!」

  原來僅存的一粒果實,是有一次,婆婆佛寺參拜時,遇到大雷雨,眼前的杉樹正好被雷打中了,那一剎那婆婆心無雜念,唸出「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此句正念真心念佛成為果實,才免去老婆婆地獄之苦

  一句無所佛號,勝過恆沙數情識妄想念佛佛陀要我們截斷三心的妄執,才能弘布開展嚴熟佛土的事業,處處心無罣礙,顛倒夢想遠離,當可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從無住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是無漏無限的,這無為福德,可以使我們掃蕩內外迷相,離諸怖畏,以無住之心圓滿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

  印度阿育王信佛虔誠,遇到比丘總要頂禮,因此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詞,經常勸諫他說:「大王您是一國之主宰身分尊貴無比,為什麼看到比丘頂禮,難道大王的頭那麼低賤嗎?」

  阿育王聽之後,就叫殺了一頭豬,把豬頭拿到市場賣了一千元。過了幾天阿育王又命人拿了一個死囚的人頭到市場上叫賣,還囑咐那個差人要在市場上這樣的叫賣:「阿育王的頭,賣五百元!」

  結果市場上的人都嚇得紛紛走避,無人問津。阿育王就趁機責問大臣們說:

  「你們看!一個污穢低賤的豬頭都可以賣到一千元,我的頭只賣五百元都沒有人要,你們說我的頭尊貴無比,到底尊貴在哪裡呢?」

  人往往看不透世間的諸相,無知執著,以賤為貴,以穢為凈,就像故事中的外道大臣,只看見王者之相而不明人的身體穢惡所集,何有尊貴?唯有法才是無上尊貴的,在人為尊,在處即貴,法寶勝過世間所有珍寶。《佛所行贊》卷四:

  不須利器杖,象馬以兵車;

  調伏貪恚痴,天下敵無勝。

  《金剛經》要吾人聽受讀誦,信解受持,以應無所住,徹見三心非實,即可調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處處,得以天人作禮圍繞,遍散香華。《心地觀經》卷三

  法寶能濟眾生貧,如摩尼珠雨眾寶;

  法寶能為三寶階,聞法修因生上界。

  了知三心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性空,渾然無別,當下一口吞盡恆河沙數佛世界。金剛大法寶,能令眾生由貧轉富,超凡入聖,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離相無住的寶階,聽受微妙因緣法,得大堅固力,覷見五蘊外,原有與天地同壽,與法界共存,不壞的金剛之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