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一個人真正的富有,是貴在心中的灑脫、自在、感恩

  磨難先行

  所以,人在過度順利的時候就容易忘記自己是誰。當你不平順的時候,遇到挫折,好像當頭一棒,才知道痛一下。遇到挫折才會起變化,很多人當擁有時就會迷失自己。

  擁有實際上是很容易事情。一個人足夠聰明,在這個世界上靠大眾力量,能擁有權力財富名利很容易事情。但是,賺錢靠聰明,花錢靠智慧。擁有以後,真正的痛苦才開始。在你擁有之前沒有人盯上這塊肉,當你擁有這一切名與利的時候,就變成所有人眼中可以分的那塊蛋糕了。之前你是創造蛋糕者,現在是擁有蛋糕者,所有人都想從你那裡分到一塊。多少人因為經不起被別人分的過程,最後身敗名裂了。

  放下外在東西那是比較簡單一點。有的人當他擁有太多也不知道干什麼用時,就願意跟外人分享,跟社會分享。但是,當牽扯到最核心的「我」的時候,仍然還是放不下

  讓別人放下的人大部分是些宗教人士,而這些師父往往是什麼都沒有擁有過的。這些宗教人士大部分從小就修行修行久了就學會了用信仰來掌控自己的慾望,很多慾望在他們身上也不會產生出來。而他們會教導一些為慾望煩惱的人,如果擁有的東西你不快樂,就要趕緊把不快樂放下」。有時這些宗教人士的話說服力還是不夠,畢竟修行人的思想本來就是完美理想主義,他沒有擁有太多東西,所以對他來講,「放下」太簡單了。比如,他沒有擁有過家庭,所以你叫他放下家庭簡單了,讓他放下,他馬上就會說「好啊放下」。

  我們廟里有一個堪布(佛學院的教授)口才很好,一次有個女孩跟他講自己失戀了很痛苦,堪布就說:「那你就當它沒有發生過不就行了嗎?」女孩子就說,不能當它沒有發生過,它已經發生了啊。堪布又說:「分開了走了,就當他死掉不就完了嗎?」女孩說,果然沒有談過戀愛,問了也白問。我拿這個作為比喻,目的是想說,如果自己本身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對他來說放下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我們為什麼經常說「旁觀者清」,也就是說,在一旁看的人自己不用付出,就覺得事情比較簡單明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學佛教的導師釋迦牟尼是怎麼做的,他是放下」放得最徹底的人釋迦牟尼出生於王室,是個王子,又娶妻生子後才出的家,歷經磨難後頓悟成佛,所以佛陀是「放下」的最好例證。如果他不是生在一國王家庭,沒有擁有過那麼多財富,然後告訴我有很多財富卻不一定能擁有很多快樂,我們願意去相信嗎?我們還是會學人家其他宗教一樣天天告訴人家:我們的宗教是有福報的,我們財富越來越多,你們佛教是沒有福報的,你們修佛的窮的比較多,修其他宗教財富比較多。其實不是這回事,其它宗教的領袖在初創時期比較貧窮,一無所有,所以他的慾望就是擁有、佔有。為了佔有土地,不惜發動戰爭,把別人的東西強占過來,讓自己的機構變得龐大。等擁有錢財、擁有軍隊後,才去傳播宗教

  佛陀最不一樣的是,他擁有過了;沒有人可以擁有一國家後可以放下的,而釋迦牟尼做到了,最後他把情感也能放下。所以佛陀是「放下」執行得最好的專家,所以他的話也就最有說服力。在佛陀放下一切的時候,短期內大家也對他失望過、遺憾過:沒有當上國王,他爸爸遺憾;沒有做一個好先生、好父親,他的太太孩子遺憾;對他國家來講,聰明王子沒有執掌政權也是一種遺憾。但是,最後他用自己的方式讓他的妻兒、父親國家為他感到無比自豪。佛陀思想延伸到全世界,延續了二千五百多年直到現在,他的思想很多人來了真正的快樂。這種「放下才是真「放下」。佛陀把「放下」執行得非常到位,所以最後他沒有讓任何人失望。

  「放下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很多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是說丟掉就可以丟掉的。所以,如何去放,還是要經歷很多的磨難要有過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