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常隨佛學之五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3d47537746d44ffbbb4287e73ce4d2e0" width="640" height="352" />

  起種種變化。佛不僅示現種種神通,還要生起種種的變化。轉換舊質名為變,也就是轉換與原來不一樣的稱之為變;無而忽有名為化,原來沒有的現在忽然有了,稱為化。《華嚴疏鈔》中講了十八種神變,這十八種神變佛及菩薩都可以做到。

  第一種是震動,就是震動大地。佛菩薩自在力能普遍震動大地,《大般若經》中講有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無論是一棟房屋、一個院落、一座寺院、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小千世界、中千世界、甚至是大千世界乃至無數世界諸佛菩薩都能令其震動。當然這種震動不是我們認為的大地的地震,是瑞相、非常柔和的。

  第二種神變是熾然,就是說身相明顯。由於佛菩薩自在力,從自身上出種種光,青光、黃光、赤光、白光等,所以稱為熾然。

  第三是流布,佛菩薩自在力能將佛法流佈於眾生。比如在《法華經》中普賢菩薩說:「我當神通力守護是經,於閻浮提廣宣流布,令無斷絕。」

  第四是示現,佛菩薩依定自在力示現種種身,度化一切眾生

  第五是轉變,由佛菩薩自在力起勝解通,身體能變大變小,變大地黃金,變長河為酥酪,變磚瓦為金玉,變草木飲食,總之能隨心轉變一切物來利益眾生

  第六是往來自在這就是高山大河等等一切都不能阻礙,上到梵天、旁到十方都能隨心即到。比如世尊靈山講《法華經》時,普賢菩薩與無量大菩薩眾,從東方寶德佛國來到娑婆世界靈山聽受法會;還有我們讀《地藏經》,《地藏經》中那個地獄「若非業力,即須威神」 。所以任何的地方都沒有阻礙,往來自在。不但天上地下,十方國土都可以往來自在沒有任何的阻礙。

  第七是卷變,由佛菩薩自在力能令須彌山入芥子中。須彌山那麼大,能入一毫端的芥子當中,而且能令無量世界在一塵之內,不但須彌山,無量世界都能芥子內、一塵之內,這稱為卷變。

  第八是舒變,剛才講的是把大的能入在小的裡面,這個舒變是把小的物質擴展成大的,能讓一塵一毛能夠遍法界

  第九是眾像入身,就是身體內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身內能含容無邊世界菩薩眾聽法,又比如普賢菩薩身內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

  第十是往同類趣,佛菩薩自在力能現身於六道受生,在哪一道受生,身形就和哪一道眾生一樣,這樣就能以同一類的語言說法教化。

  第十一是隱變,就是從有現無。諸佛菩薩能於大眾面前而不見,比如文殊師利菩薩靈山法會中,回答完彌勒菩薩的問題之後,大眾突然見不到文殊菩薩了,原來文殊菩薩已經隱身到大海中的娑竭羅龍宮去了。隱變,隱身不現。

  第十二是顯變,是從無現有。隱變是從有現無,顯變是從無現有。比如在靈山會上,從大地湧出無量菩薩,每一位菩薩都現百福庄嚴、都具足百福庄嚴

  第十三是所作自在,由於定自在力,於一切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為都能隨意自在利益眾生

  第十四是制他神通,就是制約,佛菩薩以定自在力能制服一切外道的邪通,我們世間都叫鬥法。佛菩薩自在力、他的神通能制服邪魔外道的一些邪通。

  第十五是能施辯才,這個對我們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凡是志向菩薩智慧的人,佛菩薩都能施與。就像師父每天講經,開課以前都要拜佛,求佛菩薩加持我能夠得智慧、能夠把經講得明白。必須要求佛菩薩加持,這樣我們才能弄通、才能明白佛所講的甚深之理。要是沒有佛菩薩加持,憑我們的這種智慧,講這種大部頭的經典是根本不夠的,必須要三寶加持。所以說,我們沒有任何可以傲慢,離開了三寶加持,那我們的這種智慧是非常不夠的。所以就是能施辯才

  唐代的高僧利涉法師,他向觀世音菩薩去求辯才無礙,觀音菩薩加被他得過人的辯才。根據《宋高僧傳》中記載,當時有一位儒士挑動起辯論大會,他的目的是為了讓唐玄宗去排除、去除掉佛教道教。這個儒士叫韋玎,挑鬥辯論大會,為了排斥道教佛教。韋玎也是並非等閑之輩的,在前幾場的辯論當中,他戰勝了道教的葉靜能和佛教的思明法師,這兩位法師道教佛教,當時都是有一定的才能和地位的。在這情況下,利涉法師觀世音菩薩加持與他辯論,這次辯論以佛教的勝利而告終。這是能施辯才。我們的這種辯才一定是要利益眾生的,是正辯才而不是歪攪胡纏的辯才

  第十六是能施憶念,就是讓人知過去世。佛菩薩能加被有情眾生讓他能回憶起過去久遠劫的事情讓他能夠知苦,知苦與樂求佛道

  第十七是能施安樂,佛菩薩大悲力拔眾生苦,令得安樂

  第十八是放大光明,佛菩薩放光明照一切世間這是佛的十八種變化,所以說起種種變化。

  --------摘自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義  

http://p9.pstatp.com/large/471b0002459473d04af1" width="640" height="437"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