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取。這個取就是執取。從佛經上來分析是,人到二十歲以後,貪欲熾盛,就是這個貪欲心更強了,自己的力量也有了,那麼對於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等境升起了一種取著心。取重點在於取著心。取著心,這個字(著)念「zhu四聲」,在這里念「zhuo二聲」,取著心。這個取非常重要。在這里是什麼意思呢?是執取、貪著,極力行執,也叫廣遍尋求。
佛教有一個詞,唯識宗有一個詞,它叫廣遍尋求。你像我們做生意的,是不是非常辛苦,做生意的,各行各業做生意的,我相信都非常辛苦。因為就是這樣的生存環境。這個非常辛苦是什麼意思?
極力執取,極力貪著,努力地工作,相當於我們的非常辛苦。他是一個概念、一個道理,是不是?如果你輕而易舉地得到了,你不用去用力,不用去貪著,輕輕地就到手了,而且你還不拿著很當回事,那就不是取,那就不是我們說的辛苦了。
所以這個取,它有執著、執取、貪著、極力行執,有這個含義。所以,愛和取是一種惑。他是一種惑業。這種惑業屬於現在世,就是我們現生可以顯現的,它是未來生和老死的因。愛和取,它是一種惑,惑是一種煩惱,後面這個有,是通過這個煩惱產生的業,有是業,行也是業。是這個含義。所以這個取,於四種境界,取了四種貪欲,也叫欲貪。
哪四種境界呢?剛才講到了,隨著年齡的增大,閱歷的增多,他的力量增強,他對外境,對於愛和受的外境,貪取和嗔恨的力量更強了,所以說它叫欲貪,這種欲貪來自於四種外境,這四種外境。
第一種是對於色聲香等塵,其中,起了一種欲取。欲取是什麼意思呢?為得到諸欲或者是受用,他這個是欲取,色聲香味觸,色,剛才講到了,眼能看到的一切,極力地去做最好的,是這個意思。
聲也是,你像有的人說,有的人聽歌往往都是在網上下載了,你們為什麼不買原版呢?原版和網上下載可能有一些差距。網上下載也有了版權的保護了,就是原版的下載需要付費。不是原版的聲音不太好聽的那種,失真的那種,可以不付費。為什麼付費也有買那個原版的呢?這就是,耳朵想聽最好聽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去飯店點菜,如果說飯店不要錢的話,我們都是點最好吃的。如果飯店要錢,也不是重要場合,還得好吃的,還得省錢的,很糾結,是吧。所以,人對於外境,色聲香味觸法等等,這些因為想受用,而起的一種欲取,這是第一種取。
第二種取是見取。見取,可以說,有的外道,或者佛教,或者外道,對於他們的知見,對於他們的立論,就是對於他們的宗派規則一種推廣,一種執用。這個是一種見取。但是他的目的主要是因為名聞和利養,從這個名聞和利養出發的。比方說,我們在佛教內部講經,這是一個很現實的例子。
佛教內部的講經,如果說沒貪圖名聞利養,如理如法地,非常圓融,非常善巧地講解佛教很多的知見、很多的經書、經理,這個就是正規的講經。有的人,如果說為了貪圖名聞利養,他非常執著名聞利養去講經,這也是一種欲貪,這種欲貪叫見取。
或者是有的人為了名聞利養,為了樹立他自己的高大形象,把佛教的經典改掉,或者說是把其他人的很正確的一種知見破斥掉,用他自己不正確的知見去破斥,目的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擇手段。內容是在哪裡?內容是在見地上,他宣揚的法理和別人宣講的法理,在見地上,有這個欲取,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是戒禁取。戒禁取,打一個比方,也是為了名聞利養,欲貪,這種取是一種欲愛貪心。為了名聞利養去做一些戒,這個戒不見得就是有真實意義的了脫之戒,比方提婆達多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制定了很多戒,提婆達多拉了很多僧人另立僧團,為了表現他自己要比佛陀更高明,所以他就制定了另外一些戒,佛教內部叫它偽法律,也叫偽戒律。哪一些戒呢?你不是不殺生嗎?不吃肉嗎?我的徒弟也不吃油鹽。制定一些與了脫沒有關係的戒,就叫戒禁取,戒禁的欲取,是這個含義。我的弟子持的戒比你釋迦佛的更多,我的弟子也不讓他吃油鹽醬醋,是這個意思。
可是不吃油鹽醬醋和不吃肉,它理論上是不一樣的,原理上是不一樣的,不吃肉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菩提心,不吃肉是幫助殺生的人戒殺。
大家都不吃了,因為吃而宰殺的那一部分事業就會不存在了,幫助大家戒殺。他是護生的一種功德。可是不吃油鹽醬醋到底是何意呢?無非是說我的戒比你的還高,我的戒比你的還多,叫戒禁取,是一種欲取,是這個意思。當然第四種,還有一個是我語取,這個就不講了,你們大家聽不懂。取有那麼幾種,四種。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