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跟不上?七步拆解難題,一學就會

  宏海法師·講述

  - 經題知識梳理-

  《楞嚴經正式開題,為什麼說開悟楞嚴呢?真的是難明難解。在經文中屢次佛講到高潮處或者難明處的時候,阿難和在座的聽法眾,都是會兒就暈了,所以我們暈了也正常。可是,如果把這個經特別是經題,太泛泛的淺顯說,或者講故事,或者一些引申的,太直白的,或者跟世間法一下子攪到一塊兒的時候。我個人意見,就是容易有不到之處,容易把他甚深法義給淹沒了

  在這個前提下,就需要不管你曾經學佛到了什麼水平,修行已經開展到什麼地步,但是一定還是要在佛學知識有一定的素養。如果你佛學知識上基本的佛學素養,或者有一佛學專業的辭彙不夠的話,很可能真的就是如聾若啞,聽不懂,所以還是希望能夠補一補。

  一開頭講過,來聽法的時候,聽不懂先別說,能聽懂多少算多少。但是,一定要貫注,就是聽法為什麼說講經要如法,聽法要以神聽呢?一定要把心念貫注掛在字里言間,不要太動多的心念去打妄想

  因為那會兒剛剛出家的時候在普陀山,在佛學院法師講法,也是有時候聽不上去了。不由自主地就開始跟著著急。聽不懂了著急,越著就會越急。一開始還可能是感嘆,無奈,最後就會變成怨嘆,抱怨,隨著煩惱心就生起來了,不合己意,或者說講了道理不講修行

  聽經時是最如法修行,不要把修行和聞法割裂開來,為什麼常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一識得,生死一齊休,就是你在聽聞的時候是最好的修行。本來一個很正的聞法氣場,在隨文入觀的時候哪怕聽不懂字字句句不起妄想一字一句一念一句話,就這么連貫往下聞,任何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這就最好的修行,就看你會不會修。

  我們呈現出來這樣的因緣,一定要步調一致。現在我們在講經題,你首先《大佛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你能夠脫口而出嗎?所以我們久修的,或者會背的,也顧及一下,沒辦法,必須步調一致。實在不一致的時候。只能顧及中和下來往上挽,只能這樣了。

  所以修行並不礙,並不排斥聽法,聞法並不礙你修行,就看你會不會。不會的話你家裡呆著,要修行修不起來的。這個東西可以有經驗地告訴你,任何時候只要你的心在道上。

  講經,有兩個部分。面對在家眾的時候,往往我們會泛泛的講因果感應信心提起來了。只講因果,上根的人聽久了會發生厭煩。另一方面,談心性,就是談悟境。可是悟境講的多了,中下根不能夠受益,得不到利益。所以這個很難把握。

  但是《楞嚴經》的的確確是偏重於心性的,特別講心性。所以在這情況下,就要慢慢地要漸入佳境。不管用詞也罷,你的領解也罷,或者你的佛學素養也罷。一開始慢慢聽,聽懂了,就貫過來。

  因為還有一個,首先,到了一個新地方還有水土不服的。所以慢慢來,不要急。何況《楞嚴經》是正法代表。在學習的過程中,障與業障違緣都會被牽引帶出來的。甚至,我在備課的時候,有時候都會說,怎麼也提不起筆,就是在外邊繞,怎麼也翻不開書,坐不下來。這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出去法源寺院子里繞兩圈兒,定定心。最好的辦法,都是由於我們往往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想不到最後的辦法都是想著自己怎麼去解決,怎麼去調整,怎麼去這個調心,不要忘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求佛菩薩加持,求龍天護佑,沒有比這好的辦法

  所以我們在聽經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障礙,要往上來走。現在的因緣已經夠可以了,能聽得到《大佛頂首楞嚴經》。在開題的時候,主要是說,把這個經題從七個版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共劃成七個版塊,分為四種講法,來進行經題講解。

  這四種講法,正在進行到泛解經文,就是泛泛地把整個內涵,盡量立體的大意呈現出來。接下來還會有串解和貫解和導解,串解是什麼意思?就這七個版塊,提出來一個版塊為主,另外的版塊為輔,往這個上面匯,這是二種講法。第三種講法,貫解是說,這七個版塊對應經文裡面呈現出來的內容跟他相吻合,始終經題和經義是同步的,這叫做貫解。最後導解就是匯歸極樂世界凈土法門

  為什麼上一次講到大的內涵先把大,劈頭蓋臉就講出來呢?就是大的超越性。凡夫認知情形的時候,一定有要相對的二元世界你我他,芸芸眾生這是不清的,心經裡面講的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全部離不開兩個對待,所以我們從世間的相對大的引申到出世間的絕對大,這個道理,就是佛法講的大,是其大無外的再挑不出來一樣能夠別立於他外,可是在具體的運用的時候,我們還是除卻他相對的我們的分別,並不是抹殺現前一切世間諸法,就是一切的現象

  這個大怎麼體現在現象上呢?就是圓融周遍,每一法都體現他大的內涵。在這情況下,我們的心是矮的,佛法是高的,眾生是廣的,但是不要緊,為什麼?每一法,都可以代表萬法,這就叫隨處大。就是牽一發就可以動全局,可是當我們有一發和全局的對立的時候呢,還不能稱性的把心提上來。

  又引出來一個現前大,一發就代表全局。這樣的一種大的內涵,分了兩個,前面叫世間的相對而言的大小,後面的就全部屬於出世間圓融無礙的境界,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萬法皆是般若,處處皆是解脫。怎麼看你的悟性,後面的幾種大全是把他從出世間法裡面為了容易理解,給大家各個角度來講出來。

  但是他涵蓋的一個總體的境界,就是這一念,佛頂也罷,如來密因修證也罷,都是這一境界千萬不要亂掉。這樣的境界無以形容,不可以描繪,最後才立的叫做強名大,強說引出來一個大的概念,因為都覺得大是恢宏的,無盡的,沒有邊際的,面面俱到的,這些內容來把大給大家貫了一遍,為什麼要劈頭蓋臉先講大呢?就是楞嚴境界就要超越一切,還能包容一切,沒有一切的局限性還可以成就無限的可能性,全部在大的這個內涵裡面。

  所以首先,大就要能夠會得過來,這是其一。這個大進一步講到佛頂的時候,他是一個比喻比喻佛的究竟覺悟境界。為什麼呢?一方面他像春山吐日一樣,層出不窮,無盡的義趣,都可以源源不斷的湧現在你的領解能力上,你領解到哪一層,他就給你呈現到哪一步。

  還有一種叫做不可以,佛頂我們見不著,見不著的時候就沒辦法說,所以這里才叫做佛頂,因為登地的菩薩上升到無量世界當時為了看佛的頂肉,無見頂相,見不到。

  這兩重就引申出來第三個概念如來密因。如來密因的時候,分了這兩層,什麼叫做顯極之密和密極之密呢?就是說從密來講,因為佛頂的這個太難,幽微難至,包括下面的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內容,一般凡夫心力不夠,見不到,但是並不是如來密因法是藏起來,裹起來,就因為每天都觸目而不知,所以這個方面我們又稱之為顯極之密,當時講他的特質就是不易覺察,所以我們才要悟,這就叫如來密因。

  密因分了這兩層,為什麼?恰好配這個佛頂,顯極之密就是層出不窮,密極之密就是無見頂相。在這情況下,趁著如來密因,你如果起修,就是這個道理,大的內涵你明白了。佛頂意寓著什麼?如來密因是什麼樣的一個心理狀態?你領悟了以後,依著理起修,你所修的都是了義法門

  什麼叫做了義?究竟圓滿沒有漏。依著理起修,所修的種種的內容都屬於了義修證。修證了義之所以稱之為了義修證,就是你修的是最高水平的法,你這個修才叫做最高水平的修。同時正因為這最高水平的修,才證明它是最高水平的法。就跟我們說的:覺悟究竟,才叫做究竟覺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就整體的貫到這里,這是我們對於經題的一個脈絡性的理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