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修行中的真功夫 轉煩惱為修心上的源動力

  煩惱障和所知障,這二障在我們大家的修行過程中不斷的產生出來。煩惱障就是見思煩惱的總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思想錯誤,會帶來許許多多的煩惱。見思煩惱里,以「我見」為第一。《唯識論》說了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以及等流與隨煩惱數目繁多。《百法明門論》把它歸納為二十六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可是各位要記住,這是歸納為大類,每一類裡麵包含的念頭是說不清楚的,煩惱無量無邊。 我們要想煩惱,這煩惱像樹一樣,無量無邊是枝葉,能夠找到它的根本,從根本上斷就容易。煩惱障的根本是「我執」。有「我」才有煩惱,如果沒有我煩惱就沒處落腳。

  煩惱障,總體歸納起來就是貪嗔痴慢疑等五毒煩惱。再進一步概括,就歸集為非理作意的分別念。煩惱障又稱為見思惑(一念無明),所知障又稱為無明惑,事障即是性障。煩惱障就是障礙我們出離分段生死煩惱也就是見惑與思惑;由於這二種惑不能斷盡,就由這二惑的障礙,使得我們無法出離三界生死苦,這就是煩惱障。

  所知是因為法界實相正理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

  這兩大障礙時時刻刻充滿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不需要刻意,自然會因業力出現。不管一個人修行多久,它們總會反覆地出現,修行人也必須反覆地跟這些煩惱習氣不斷磨合、斗爭、相抗衡,最後能把它們降伏住,就表示修行還不錯;如果被這些煩惱習氣所反轉,讓這兩個障礙佔了上風,那無論我們是穿著袈裟穿著海青或是個居士都沒有用,一旦被自己的心魔打敗,就會處處造業。所以,修行過程中,能夠時刻反觀自己的內心深處,非常重要。

  當我們反觀自心的時候,需要反覆地重溫皈依誓言。大家回想一下,不管當初以什麼樣的方式進入佛門,也許是別人說信佛好;或許當時是自己或親朋好友生病了,遇到了困難挫折;也許是我們真的對佛法產生出了誠心;也許是為了求庇佑,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精彩,希望自己能身體健康陞官發財家庭幸福事業發達等;也許真的是害怕輪回之苦,為了離苦得樂;也許是想到天堂去,享受天人福報;或是覺得極樂世界很好,想要「移民」去那裡……等等。但隨著進入佛門後的不斷深入學習,大部分人可能都會逐漸產生出離心,產生想要脫離輪回,早日成佛,有了這樣的願力,即使此生不能成就,最起碼也希望能投胎到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去那裡繼續「深造」。

  有從內心產生想要脫離輪回苦海,想要成佛的原動力開始,大家就會長期堅持提升自己的修為。但現在很多人修行就像佛經里形容的那樣,「用有毒的容器去承接雪山獅子的乳汁」。修行時,很多人帶著貪婪、嗔恨心、痴迷心、嫉妒心傲慢心、疑心病,這樣所謂的修行,反而會變成增加罪業的來源

  如果無法全然的降伏我們的煩惱習氣,但是又想真真實實的學以致用。那麼,我們可以學會視煩惱習氣修行的助力,可以試著將「貪」轉而用到修行上,把煩惱轉成菩提。嗔恨心也可以轉為道用,發自內心地自己的五毒去嗔恨,「恨己造惡業」,但大部人是做不到的,很少有人會對自己不滿意。痴迷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不思佛法,在痛苦的輪回中,就永遠找不到解脫之路。人一旦陷入痴迷,很多事情本來可以很快以理智去判斷決擇,卻變得越來越迷茫,猶猶豫豫,事情似乎變得越來越沒辦法面對與解決了。原因就是「當局者迷」,迷者會鑽牛角尖,生命當中那些本可以很快、很容易、很輕松處理好的事情就會拖拖沓沓,成為阻礙自己的「眼中釘」。

  現在很多人喜歡做別人的「高參」,開導他人,有時似乎也能輕易地說通別人,解決對方的煩惱。但是,事情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往往無法說服自己。這時候,只有運用偉大佛陀教法,從方方面面,一一剖析內心,剖析我們的思想情緒煩惱,如此,才能真正運用和實踐將煩惱轉為菩提方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