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成佛的關鍵要看自心的領悟力

  《寶性論》中說:「圓滿佛身力用故,真如無有差別故,恆具如來種性故,眾生常具如來藏。」佛與眾生無二無別,是指本來清凈如來藏是一樣的,但佛與眾生兩者的差別在於悟與迷。《二品續》中言道:「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垢凈觀真佛。」眾生本來就具備如虛空清凈無染的如來藏,無有來處也無有去處;不是空無,也不是實有。只是眾生現在還是眾生,因為其心性煩惱障、所知障所遮覆,但只要這些客塵垢染被清凈了,自性法身就能現前,當眾生識得自性時,並能徹底降伏其心時,就是有成就徵兆

  無量的有情眾生都具佛性你我大家都是佛,但是我們這尊「佛「之所以還不是佛,而是眾生是因為我們的自性也就如來藏,被煩惱心所遮掩。這就像出現霧霾的天空一樣,上面有烏雲遮住了太陽;下面又起了霧,把大地給遮住了。層層遮掩,有點朦朦朧朧。我們的這尊佛其佛性,現在就是朦朦朧朧的這種感覺。他從哪兒來?不知道。他要去何方?也不清楚。大多數人,現在只知道自己投胎到人道,要麼男眾,要麼女眾。既然生而為人那就努力賺錢,買個房子,找個伴侶,生個孩子,把孩子養大,讓孩子為自己養老送終,把自己送走……這幾乎是動物本能,也是一種自然規律

  作為人,我們應該讓自己的靈魂更高級一些,能夠比一般的動物,提高一點層次人類情緒波動,比其他動物都強大,這也造就了人類的一種功能:即在解決情緒方面,人比其他動物都有福報。所以,人才被稱為「高級動物」。高級,就體現在人能找到解決問題方法

  佛教這個世界上傳播已經快兩千六百年了,從佛陀那裡傳到現在,歷經多少帝王將相,多少達官顯貴,多少文人墨客,多少不識之無之人……而無量的眾生曾經因為佛教而受益,甚至通過修行覺悟。是否能覺悟成就,跟世俗上人們所謂的文化水平高低,富貴貧窮,官大官小等等,一點兒關係都沒有。最重要的是自心的領悟力。並非世俗上所謂的博士或有錢人就一定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而一個文盲或乞丐就無法修有所成。

  我們小時候在藏區,流傳著一個故事。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有一天在田裡犁地。他老婆答應中午把飯菜給他送來。結果,過了中午他也沒見到老婆的人影。就這樣等啊等,等到下午,他才看到老婆悠悠地走來,飯菜已經全涼了。原來,他的老婆在來的路上碰到一個熟人,於是就東家長、西家短地聊起了天。他突然感到非常生氣,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去了拉薩

  等他到了拉薩以後,才發現自己除了種地,啥都不會干,所以養活不了自己。於是就去一個寺院出家了。他的記憶力特別差,總是學不下去,就想回去繼續當他的農民。他的師父是個非常有耐心的人,送給他一個小鐵環,並告訴他說,「你既然離家出走,從那麼遠的地方拉薩來,就要好好學佛法。這個鐵環,你放在經文上面,鐵環內有多少個字,你每天只要背下那幾個字就可以了。」

  就這樣,等他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已經成為拉薩有名的大格西,也就佛教的大博士。到了晚年,他覺悟了,看到自己與妻子前世業力發現他們兩個人的夫妻緣,其實就到那一天的午飯時間。看起來,這頓遲到的午飯是壓跨他們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呢?是剛好這個時候,他們兩人夫妻緣分已盡,而他這輩子的使命,就是要獲得證悟,因此才會踏上去往拉薩的路。後來,他滿懷感恩之心,回到老家的時候,都快八十歲了。他剃度了以前的妻子,曾經的妻子跟著他出家修行去了。這也成就了一段佳話。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人的覺悟高低,修行好壞,跟他學問高低真的沒有關係,和這個人的智商高低也無關。領悟力與智商是兩碼事,智慧聰明也是兩個概念聰明,可以讓你學習很多東西也可以讓你在模仿中變成更聰明的人。但是聰明最大的弊病,就是會誤導自己鑽牛角尖,會被自己所謂的聰明給誤導,也就是我平時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智慧的人,是越看越透,但不代表不作為,不代表不出世。就像偉大的釋迦牟尼佛一樣,離開皇宮去尋找覺悟方法,證悟了以後,回過頭來渡化了他整個國家的人民,包括他自己的親弟弟,也包括他以前的夫人,他的兒子,還包括把他養大的姨母等等。偉大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行腳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到了晚年,以至於涅槃之前,還一直在渡化眾生。也因此我們說,能夠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是每個法師責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