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

  仁清法師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

  對於這個持戒啊,我們一定要記住。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受戒是要通過一定的儀軌,這個儀軌讓我們得戒體,然後持戒過程是養護這個戒體的過程。明白嗎?假如我們沒有通過一定的儀軌就得不到一定的戒體。沒有戒體,你就是有善行也不是在持戒

  比方說我受了三皈五戒了,不殺生戒了。這一生當中沒有殺生好了記住,你既有不殺生戒的戒體, 有受戒功德,還有持戒功德 。我就不殺生好了有的人不知道,不明白,他也沒有去通過受三皈和受這個五戒不殺生戒。他也不殺生,他那個不殺是因為,他沒有接觸到殺生因緣或者是害怕殺生

  我一親戚,從小很小膽,家裡來人了農村嘛,家裡來了人啦,待需要殺個雞啊。他就捂著耳朵,哆哆嗦嗦的跑到我們另外的親戚家,幫幫忙吧 我不殺雞,叫我那個朋友我那親戚去幫忙殺雞。他沒有殺,他是小膽不殺,和我們的持戒不殺,是不一回事的。知道這意思吧。

  

  仁清法師:見他有病不供事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三十六見他有病不供事

  《梵網經》第九:「不看病戒」:「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而菩薩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優婆塞戒經》:「不瞻病苦戒第三」:「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噁心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

  此條很容易理解,「染非染」、「犯非犯」、一些的開緣於上條無異。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乃至僧坊……道路中見病不救者……」,是指當時的緊急情況下,捨去「不顧」者,如果我們無有能力或急救知識者,幫忙打個電話即可。有時我們聽說哪位朋友中有病人,有時間的話可以前往探視一下,如果沒有機會不去也不犯,因為此時的病人,已在家中,有「依怙者」(家人),和「安穩處」。

  ——摘自仁清法師佛教大乘正覺道之戒律、戒相疏義》之 菩薩四十六輕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