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消除嫉妒慳貪的方法

  這個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帶著貪、瞋、痴的習氣,幾乎人人都有,那麼我們修學大乘佛法你要能夠拓開你的心量,放下你的貪瞋痴,那麼眾生很難識得什麼是貪瞋痴,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其中的一種煩惱,就是慳貪嫉妒。

  一個人沒有福他就慳貪,不肯布施,見到人家比他好,他就瞋恨,心裡不是滋味,講一些這種風涼話,俗話說的吃不到葡萄葡萄酸。自己沒有福,見到人家福比他大,受用比他好,他就嫉妒,見不得別人好,但是自己呢,福報又不夠,也不願意修,慳貪,這個都是學佛障礙你很難學習大乘這一心態你要能夠覺察,你看到人家比你殊勝你這個」我慢心」要放下,你的這種"忌妒心"要放下,要知道忌妒是一種瞋恨,所以說貪瞋痴。」慳貪」屬於貪,」忌妒」屬於瞋,你看看現在沒有學佛的人,他的這種貪瞋痴非常地重,天天都在造業,天天都不能回頭,那麼我們學佛要有戒定慧,"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

  要懂得布施,要懂得廣修供養,要懂得隨喜功德,你用隨喜功德、用廣修供養,對治你的慳貪,對治你的忌妒。不要忌妒人家比你好,不要嫉妒別人超過你,你這個心都是高下心,高下心就是差別念,差別那就障道。看到人家學佛學得比你好,持戒持得圓滿你要懂得學習、懂得讚歎,看到人家世間福報比你大,你要懂得自己要修更多的福,要能夠懺除劫業,如果你還是持續地慳貪、持續地嫉妒,那麼很難去轉你這個無始劫以來的業障,你學大乘你的心量打不開,本來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但是因為你嫉妒、因為你慳貪,所以心量就縮小了。實際上,若論心體之量,本來沒有大小,但是眾生墮在虛妄分別當中,所以在自受用當中有大有小的差別,那麼就是枉受苦惱,所謂皆是妄想心之所招感,自己妄想業力變現出來的虛妄受用,都是自己的問題。

  所以一個人為什麼活到後來他不開朗,世俗人講的不開朗、他不快樂,就是他的貪瞋痴太重了,他的這個「我相」太重,所以業障消不掉,業障消不掉這個人心不會開,心是閉塞地,所以要多接觸大乘佛教,多看大乘佛法,用正知正見來提醒你自己,讓自己不要變成凡夫,不要墮在慳貪嫉妒當中,尤其是人的這個嫉妒瞋恨,見不得別人好,這種問題相當嚴重,兄弟兄弟要比較,這個家親眷屬之間比較,朋友之間比較,同事之間比較,那你如果是這種心態你就活在地獄當中,人間地獄我用世俗人的看法跟你講,我們中國人講求的是共存共榮、互相合作,外國他不懂,到處跟人家斗,到處跟人家競爭,結果到後來什麼都沒有得到,得到的是貧窮,得到的是落魄衰敗。

  我們看看當今世界上曾經的強國,現在變成什麼樣子。而你看我們中國,為什麼能傳承五千年,它懂得友好、懂得跟人家合作,一個國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所以從世間上看,你心量不大,不懂得包容,不懂得跟人家合作,你只想的我在跟人家競爭,人家都是我的敵人,那你這個是活在三惡道裡面。用佛法來看,你沒辦法大乘你沒辦法成佛。所以學佛,為什麼說學佛的人有福,這個就是他接受佛法的教導;為什麼說我中國有福,這個都是佛教的影響,佛法講得要消除貪瞋痴,要懂得包容,要懂得互相來幫助,見到人家苦難,我們會去幫他,這個就是一個人的存心,所以不可諱言我們中國是窮過,這一百年前真的是貧窮落後,但是現在大不相同,尤其這個四十年來,起了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就是用心不一樣,用心不同。

  所以從我們國家來看,那麼你再看看外國;那從一個人來看,你再看看其他沒有學佛的,你這樣子去看,凡是慳貪、嫉妒、瞋恨,到處鬥爭的,最後果報都不好,最後果報都很差,那種不擇手段的、強取豪奪的,到後來這個果報都不好,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尤其不可以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別人好,自己心就狹窄。心狹窄,你就活在瞋恨當中,你處處怨天尤人,處處憤恨不平。那歸根結柢也可說是對於因果你不了解,你既然不了解因果,你心就不平,你就起種種貪瞋痴,所以都有關係的;也可說你沒有在修行也可說你不懂因果也可說你不解實相。

  修行就在生活當中,在生活當中見到自己的煩惱習氣過失要把它轉變過來,用在道場學到的正知正見;用在道場修行平常早晚課的工夫,來降伏煩惱,這個才叫用功才是學以致用。你學佛才是真正在學,那麼希望大家能夠勤於覺察,能夠消除這些問題,讓自己做一個有福的人,讓自己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要像一個俗人一樣,希望大家能夠去落實,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