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富者患失,貧者患得。」家庭貧困或是有欠缺的時候,就會斤斤計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擁有財富、地位,卻也時時擔心有所損「失」,這都人生不得自在原因

  當佛陀在舍衛國時,地方有一位長者,這位長者有個獨生子長者兒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這孩子卻非常貢高傲慢慾望很大,對父母孝順,對親戚長輩沒有恭敬心,對朋友有一仁義,對家奴非常的刻薄。

  年邁的長者家業付託給兒子,他卻變本加厲,對父母更加不孝,目無尊長事實上,他的內心也很不快樂,他貪得無饜地想: 我今天有這么多財產是與生俱來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會賜給我更多的財產。所以他時常對婆羅門梵志布施結緣,但這是為了求取福報,以得到更多的錢財

  婆羅門梵志對他說,一個月祭祀多少次,他總是言聽計從,幾乎每天擺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禮無數,並供出許多珍寶。如此經過了五年,他的家財卻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體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從沒有實現過。

  真正的富有不放棄的他,仍繼續求財,如此又過了三年,他已經到了傾家盪產的地步,這時他心中疑惑: 為什麼我一直求福,卻從未得福?後來他聽人說釋迦牟尼佛能開解眾生的迷惑。於是他精舍佛陀請示,懇求佛能賜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況心態後,就告訴他,貧富之道四種所得也有四種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釋說:「什麼樣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時不知付出愛心,只是一心求福。這種人平時不知敬重尊長,不曾孝順父母,連做人的基本觀念都沒有,卻想要求福,這樣的人盡管花了很多錢祭祀,還是無所得啊!第二種施少得多,是當眾生需要你時,能及時付出而不求回報;無求的心就是無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別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錢出力,心無所求卻能得到豐足的回報。第四種是施少得少,這種人甚是慳貪,布施一點點,卻認為已布施很多,並計算著自己有多少功德,這種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僅沒有得到功效,相反的還會造業啊!」

  聽佛陀開示,就知道平時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敬重尊長、親愛周圍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傷害生靈祭天,則沒有福可得啊!總之,最要緊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