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日常生活頭一個要學隨緣

  恭錄自《凈土大經解演義》

  末後這一段,『證無所得』。「無所得,又雲無所有」,無所得跟無所是一個意思,「即空慧」,這是真實智慧,空慧就是「無分別智」,這是大智慧。大智慧裡面決定沒有分別,要有分別,分別是煩惱塵沙煩惱執著煩惱,見思煩惱煩惱起來,智慧就沒有了。於是我們就明白,極樂世界菩薩根本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體無相真理」,體是體會,這樣講也行,體會無相真理也可以說這個體是本體,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沒有相。這個前面我們學得多了,三種現象都沒有。「自心無所執著,無諸分別,是曰無所得。」無論是在理體,或者在相象,都不會生心動念,都不會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真正曉得諸法實相,實相之體就是能生能現,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作用這就是能生萬法,《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這些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它們起作用,常常將自性所現的這些相讓它產生變化。有幾多變化?《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出生無盡」,那就是變化太多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為什麼?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念頭一動它就變了。所以說現象里頭決定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決定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所以,相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的,這是無所得的意思。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大智度論》裡面說,「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又《涅盤經》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這說得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無所得,你看破了,你放下了,這是智慧真實智慧。為什麼?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了解清楚了,你在這一現象里頭不起心、不動念,跟菩薩一樣。還起心動你就錯了,起心動念是迷了,起心動念是凡夫。所以有所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統統叫無明無明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才會干這個事情。真正了解,你怎麼會干這個事情?《心經》上所說的,這屬於《般若經》,「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真實智慧。有智,有智就是無明。所以智能知識不一樣,有智是知識,無智是智能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妙!知識怎麼樣?知識是有知,有所不知;智慧無知無所不知你看看,它怎麼會一樣?智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只有大乘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如果用粗顯的話來給你說,為什麼有知不能解決問題?有知,肯定有自私自利念頭夾雜在里頭,那就把問題愈來愈復雜了,搞復雜了,不能解決。無知,不但沒有自私自利,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他所現的是自性里頭圓滿智慧。所以無智亦無得,這是自性圓滿的顯露。得個什麼?他真有得,得什麼?他得的是法界虛空界,得的是大圓滿,不是在里頭得一個。這個事情,只有如來法身菩薩知道,要不然人家學這個幹什麼?這是一切法里頭,至真至實無上的妙法,經教里頭稱為究竟一乘。這些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把它記熟,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這叫觀照。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你看,我們拚命的追求,我要得到,得到什麼?生死輪,這是輪迴。起心動那是輪迴業,你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夠出得了輪迴?真正想出輪迴,不再造輪迴業了。輪迴業里頭最重的就是執著執著放下了,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他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就知道,六道輪迴的業就是執著有些人堅固執著這是成見成見放下了,就能夠恆順眾生,不再執著。分別心放下了,不但能恆順眾生,能隨喜功德這是智慧。所以,「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都斷了,「是故菩薩無所得」,這是真的。菩薩無為而無所不為,雖無所不為,真的是無為。為什麼?他無所得。他為什麼還要為?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所有一都是眾生所施設的,沒有自己,這是菩薩。為別人,裡面也有一分為自己,還是為自己。菩薩是絲毫自己都沒有,這一點要懂。菩薩度化眾生,所有一切設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他就無明去了他就退轉了,決定沒有。所以,這些聖人境界,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總對他們懷疑,他為什麼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對他一定有好處祖師大德隨順我們的意思,說有好處,有!什麼好處?提升他自己境界。我們要問,他做這些好事是不是有提升自己境界念頭?給諸位說,沒有。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菩薩。是不是提升?真提升,無念無為才提升。有念有為只有往下墜落,哪有提升?沒這個道理。我們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頭一個要學隨緣,什麼都好,不要自己有意思,不要自己一定想這樣做、那麼做,得到這個、得到那個,都不要,你才真正與大乘相應。否則的話,學的是大乘,但是所作所為依舊是凡夫行,依舊是輪迴心,大乘真實利益你沒有得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才真得到。

  底下,「《涅盤》之說,真究竟了義之語也」。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涅盤經》裡面所說的,「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無所得」,這個話真正是究竟了義之說。「又證無所得者,《仁王經良賁疏》曰: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這是《仁王經疏》上的一句話,這真正是菩薩境界。於一切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對色,耳對音聲,乃至於意對一切法,意是念頭,真正不分別,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平等」。平等不分別,平等心現前,平等性智,一定沒有所得的心。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的起用,無分別智是體,無所得心是作用,有體有用。從用上看到你的體,從體上看到你的作用這都修行真實境界。我們在大乘,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到這個境界,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契入這個境界是生實報庄嚴土,這是禪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個境界普通人沒有。但是我們明白之後,我們要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兩句話,去認真學習,「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過分執著自己的意思。學什麼?什麼都好,什麼都隨緣

  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學得不錯,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可以以他做榜樣,就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出家之前,特別是年輕時候在日本留學,我們看那些故事,那不是假的,他那種分別執著是超人的。跟朋友約會,朋友看他,約到八點鍾,早晨八點鍾的時候你來。他一定準時,如果八點一分,他門關到,他不見你,你失信,你不守信用,不見你,下一次再約。真不容易,准時,早到了不行,遲到了也不行。那麼執著成見非常深。以後學佛之後,全放下了,什麼都好。他在新加坡訪問,所以新加坡他的朋友也很多。老和尚告訴我,弘一大師最好伺候,什麼都好,一絲毫挑剔都沒有,飲食、起居樣樣隨緣,一點都不講究。這是什麼?這是弘一大師學佛之後,真正得到大乘經的受用,他不好學,他真做到。他每天的功課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最後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念得很熟,這一卷經他能背誦。轉心,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這是無所得心的一分。不認真落實,煩惱去不掉,智慧就不能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