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看人生:獲得幸福和快樂的方法

  古往今來,人人樂此不疲的追尋著幸福快樂的腳步,但是大多數人對於獲得幸福快樂,既抓不住幸福快樂尾巴,也摸不著門,更不得其法而入。但是這並不妨礙世人苦苦一生追尋獲得幸福快樂的密匙的熱情,期望有朝一日,能夠藉此通往幸福快樂的逍遙園。不過,現實社會中,往往很多人卻是過的痛並快樂生活。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呢?在這世界究竟有沒有人獲得過幸福快樂生活呢?

  所謂的幸福快樂,其實是使人「保持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狀態」。或者可以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在《現代漢語詞典·第3版》的解釋是:「(1)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等稱心如意。」《高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總之,幸福快樂是一種人人本具的感知或感知的能力

  幸福快樂生活,則一定包含「身心」二方面,即心快、身樂。世俗人所追求的快樂就是令自己感到幸福、高興或滿意的狀態。漢·焦贛《易林·干之履》所說幸福是:「富饒豐衍,快樂無已。」這種幸福快樂代表著多數人的願望,多指財物方面等;這是一種通過獲得財富充足或物產豐富而產生的快樂與滿足感。明·唐寅《感懷》詩雲:「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這種幸福快樂顯然帶有道教無為的色彩。而佛教認為的快樂就是保持正念自性覺知。安住與享受當下一念,活在當下,不念過去,不畏未來

  我們之所以不幸福與快樂,無非是當下在追求錯誤生活目標。一般來說,人的生活差別,大致有五種類型:

  第一種人,具有太多正當貪慾。而貪慾就是貪愛世間色慾財寶而無有厭足。以貪慾動力生活目標,終究是「紙不包住火的」,好像人口渴卻以鹽水止渴一樣。凡是期望以物慾為生活的驅動力,諸如通過追求車子、房子、票子等來改變外在環境,便以為會改變自己幸福快樂狀態,這種想法,不似於「拿月亮當毛蛋」——不切實際的。而且這種人喜歡在在處處和他人進行攀比,豈不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再者,不同的人生經歷、家庭與教育背景、人際關係等,怎麼會有一樣的生活形式呢!攀比心理生活,這好比是在人生的路上,司機握著方向盤駕車一樣,如果非要兩輛車重疊,則會引發糾紛與交通事故不可!如果人總是活在對心外人事物的二元對待中,除了自尋煩惱,就是讓自己置身於未來不盡的慾望漩渦中,不僅難以自拔,而且難以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追求與重復別人的生活,又何來的幸福快樂可言?與其羨慕別人的生活,倒不如好好走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現有的生活

  第二種人是享受主義者,這種人特別注重感官刺激,及時行樂,把酒言歡,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更有甚者,常常是藉助打電動、吸毒、玩游戲,逍遙快活,夜夜笙歌,消磨時日,獲取所謂當下暫短的幸福快樂。其實,這種人生活,只是任意透支與過度揮霍著青春的歲月額度,不僅明天生活沒有希望,未來生也沒夢想!

  第三種人,困於自心的圍城,處於孤立無援又無助的人。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這種對現實生活不能突圍的人,對未來生活渺茫,對當下生活無希望!便會安住於作繭自縛、畫地為牢。一個心中沒有對生活的追求和期望的人,誠如高曉松說:「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如果一個人連生活的苟且,都不曾嚮往的話,那麼,唯一要走的路,便是一條生到死的絕路!所以,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卻有很多官員富翁採用極端的方式離開世間,追求一時的解脫,倒不如說是一種逃避與放棄生活的勇氣或能力。難道大官沒有權利、富翁沒有金錢財富嗎?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研究動物的一項電擊實驗時得出結論,稱此為「習得性無助行為」(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自身來自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這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第四種人,是那種正在遭受著生活煎熬的人內心承受著焦慮痛苦或受折磨的心理狀態。自己認為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擺脫當下的境況,便認為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自己始終不能擺脫當下的困境。這種人往往採取著一種「忍辱負重」的生活姿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天的日子是得過且過,對於未來生活既是渺茫且無希望。其實,當人們陷入這種忍辱負重型的人格時,他的人生將會永遠在「求不得苦」中不斷攀升,而內心的煎熬程度則不斷的相續增長,直到「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一旦這種極限的臨界點得不到正確的額釋然,將會釀成「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危險境況!

  第五種人是一種患得患失的人。每天活在「懷念過去,憧憬未來」的日子裡。因為過去的努力而沒有得到,造成人生的缺憾,所以,使自己沉溺於過去的挫折與失敗里。以至於現在的自己心情失落。可以冷靜的反省一下:現在我還能回到過去或真的是想回到過去嗎?對過去耿耿於懷的人,當下的心情卻遭受著是痛苦的折磨。如果對未來無限憧憬,滿懷希望,就應該感受與覺知自己在為未來努力上進過程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感受到當下努力這一時刻的幸福快樂。譬如,自己在為家人製作美食、陪孩子郊遊,為妻子購買衣服等,在這一過程中,自己需要覺知當下、安住當下、享受當下這一時刻帶來的幸福快樂

  其實,我們在追求人生目標的同時,還要隨時感受到當下的快樂與擁有。當下擁有的才是眼下最值得珍惜感恩的。生活幸福快樂方法,是可以通過正當的訓練而獲得。幸福快樂方法是獲得一種「自性覺知」的知足,或者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獲得樂趣,佛陀為人只有生活知足中,才是幸福安樂之法。《遺教經》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道德經》亦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言以蔽之,幸福快樂就是源於所謂的知足常樂。只有知足之人,才能令精神快樂狀態保持幸福快樂,而這種富足卻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有挫敗感。並且擁有這種心智狀態人才更有可能成功。只有控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慾望,令心回歸於平淡自足,才是升起幸福快樂的源泉。

  孔子和顏回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卻有著與眾不同幸福快樂,就源於他們那種超強的幸福感知力。作為孔子衣缽第一傳人的賢者顏回,生活中,心甘情願委身於陋巷之中,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令人看到不堪其憂,而顏回卻不改初衷,並且幸福快樂生活本色!

  據《論語》所載,孔子幸福快樂生活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聖人的意思是說:「即便是我每天吃粗糧,喝冷水,自己彎著胳膊當枕頭坦然入睡,而生活的樂趣也就在中了。如果要用道義手段獲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即使孔子在陳國斷糧的落難時刻,也不失英雄快樂的本色。那時跟隨孔子的人都餓病了,渾身無力而不能起身。學生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君子亦有乎(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誠如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說:「幸福家庭家家相似,不幸家庭各各不同。」同理,幸福的人都一樣,不幸的人卻有各自的不幸。人之所以不幸福和快樂,是因為你一直麻木而不敢正視自己當下的生活。人可以有正當慾望,諸如追求物質生活,住大房子,買豪車,世界各地旅遊,但是不要被不盡的慾望折磨;當我們在為未來努力奮鬥的時候,而我們應該是以快樂心情,享受著奮進的過程這就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方法

  在佛教里,佛陀教導人們獲得幸福快樂方法,就是讓我們保持內心正念與覺知的能力,而且能夠安住與享受當下,活在當下,不念過去,不畏未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最重要最簡單人生智慧所在。而佛教倡導的終極幸福快樂是,勤修戒定慧三學,熄滅貪嗔痴三毒,以聞思修證「涅槃」而獲得永恆的「常樂我凈」四種凈德。這樣的人生,再也沒有缺憾與煩惱,更沒有生死輪迴的逼迫的苦楚!這種具有真常寂滅的解脫狀態才是佛教所說的真正幸福快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