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不斷的重複並不是套路,而是為了徹底粉碎我們的嬌寵

  與業力煩惱習氣的較量,是一場需要毅力和耐心的「持久戰」。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深陷輪迴當中摸爬滾打,既然想出離,就要有持之以恆與業力習氣不斷「過招」的恆心。所有的煩惱習氣以它們各自的方式表現著,這種沉積就如同我們在輪迴中沉溺的時間一樣長久。既然我們的煩惱習氣受業力捆綁的後果,並非因一朝一夕所促成的,那麼在解脫之路上,也並非一蹴而就就能成就的。

  佛法中對輪迴準確的定義是:存在之輪,未覺醒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之中,由於眾生被貪、嗔、痴、慢、疑的五毒所奴役,而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從而讓心從一種狀態任意演化到另一種狀態,穿過永無止境的心理經驗續流,然而這些經驗的共同特徵,就是苦。輪迴中的眾生,因心著過去的業力和行為的結果,被分成六種體驗類別,因而稱為六種不同的道。雖然六道之中眾生受苦的程度不同,但沒有一道是可以談的上不苦或令人滿意的。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心識不同的體驗,就在於心經驗續流不斷的連貫性。這也是我們會執取幻相為實有的原因所在。

  通過佛法修行,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無論在聞思或實修中,都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灌輸理論和實修訣竅。但這種重複的必要性,往往被我們未敲醒的無明,任意曲解。或許,我們還未真正開始一次確實的實修之前,已經感覺閱讀了可觀數量的經論,或是四處奔波而得到了僅是語言意義上的灌頂,就沾沾自喜的以為有所境界了。這種想法和自大的產生,可以說連最基本的修行入門還未踏入!

  聞思理論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還有「溫故而知新」的意義存在。一切實修的開始,都離不開我們通過聞思所樹立起的正知正念這是修行的「熱身」,但只停留在「書生層面也是徒勞的。實打實開始的實際修行,也同樣不是「拿來主義」。很多時候,我們錯把外來的加持,當作自我修行成就的開始,實修,並不屬於「嫁接」的概念。一切的離苦得樂都是要通過我們自己的體力行,去轉化業力習氣的。

  就像我們通過金剛乘實修的「前行」開始。往往我們會簡單理解,前行就是各項加行數量的累積而已。這種有點輕視的態度,是我們並未理解,前行不斷重複的必要性。某種程度上,我們會淺薄的理解這種重複就是通往正行的套路而已。其實不然。巴祖仁波切告訴我們:由於前行是所有金剛乘修持基礎,因此,它比所謂的「正行」甚至更為重要!

  這句話需要這么去理解,大家要明白,所有修行之路上的聞思、訣竅和實修方法,其不斷重複和需要被重複的必要性,在於斬斷我們的心相續也就是心意之流。這是由於我們無始以來,對於自我無比嬌寵的結果,所以累積了無盡的業力煩惱習氣。而似乎我們在表面上是在一直遵從修行之路的指引,但鮮少有人能從真正意義上脫離輪迴。所以,有趣的是,我們在開始修行的起初,並未真正認知重複的重要性,結果我們卻在重複著不斷的輪迴。這也如同往昔的大德們會常說道:「雖然每個人都渴望免於痛苦,但大部的人都不願意放下;雖然沒有任何人想要痛苦,但我們卻發現自己無法不被輪迴吸引一樣」。這就像我們對於加行重複態度一樣,如果說我們還未實修,那麼我們會對於數量的累積只是當作談資;但如果我們已經投身於實修,同樣對於重複和數量的累積,卻當成自我嬌寵的附屬品。即便是完成了數量的累積,我們卻沒能見證心意紊亂之後的平靜,或是妄念雜想的削弱,而把數量的完成當成更為自我的標榜。這就是扭曲了修行中,不斷重複的真正意義所在。修行中的所有數量累積和不斷重複,只是為了對治我們不斷流轉和重複的心相續,也是為了徹底斬斷我們心意之流所執著幻相為實有的一切所造成的不斷輪迴之因。以量變達到質變。大家要清楚,數量不是為了集結數量,重複也不是一種套路,而是為了徹底粉碎我們的自我嬌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