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滅度之前,阿難尊者為我們啟請,佛在世,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有了困難、有了疑惑,向佛請教,佛會告訴我們;佛要滅度了,不在世了,以後我們有問題怎麼辦?佛給我們說了四依法,說了四句。
第一句就說「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記住,法是什麼?佛所說的經典,你依照經典等於依佛一樣。人說法,如果說的法跟經不一樣,決定不能依;他說的法經上都有,都有這個意思,可以相信。老師?老師也不行。
我年輕時,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經典裡面深奧的東西我不懂,聽老師講,我覺得老師講的跟它不一樣,我懷疑,老師所講的有沒有經典做依據?沒有經典做依據,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師說有,查出來給我們看,這是正確的。如果經典上沒有的話,我們就不能相信。要記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語言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沒關係,意思沒有說錯,這就對了,要依義不要依語。特別給我們現代人看佛經的翻譯本,你看,一部經兩個人翻的,兩個就不一樣,我到底依哪個?佛說得很好,意思對了就行;意思要不對,那個不可以,語言文字沒關係。說得好,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什麼?了義跟不了義標準沒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聽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對我就是了義;我還沒搞清楚,我還有懷疑,我不敢這樣去做,這對我來講不了義。所以這句話是活動的,你一定要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環境,不要學得太高、太深了,適合自己的程度,這個好。
了義究竟的是什麼?是真正了生死出叄界。那我在一切經裡頭,這一部經對我合適,我學這部經我能往生;我學《華嚴》,我得不到華嚴叄昧;我學《法華》,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個經是好的,大經,對我來講不了義,這個對我來講了義。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發願,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號,這叫了義。
最後一句叫「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後的決斷要用智慧,絕不被感情障礙,這個很重要,要依真實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師勸你、好朋友勸你。我在早年,懺雲法師勸我修凈土、李老師勸我學凈土,我都沒有聽,那個時候自己以為自己有智慧,對凈土什麼?不認識。
我對凈土的認識,我跟諸位講過,講《華嚴經》講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到文殊、普賢,那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兩位菩薩,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在《華嚴經》找,找到末後找到了,在《四十華嚴》第叄十九卷,兩個人都是發願求生凈土,在阿彌陀佛那裡成就的。
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寒毛直豎,這樣的菩薩還從極樂世界來的,所以就非常認真仔細把《華嚴經》重新再看,看出來了。善財童子五十叄參講過兩遍,囫圇吞棗,都沒有把意思看出來。
這下細看才曉得,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他修什麼法門?般舟叄昧,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佛法跟中國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擺在最後。善財五十叄參第一個訪問的,那叫先入為主,最重要的,德雲比丘,我們沒看出來,再細看看明白了。
最後一頭一尾,第五十叄參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第一參是文殊菩薩推薦的,叫他去參訪的。文殊大智,抉擇法門,決定選擇這個法門,般舟叄昧,就是念佛法門。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註(第四八八集)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