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 第二編08

  第五章 凈宗十三祖的生平與思想《7》

  2.思想

  善導大師凈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在理論上,繼承曇鸞、道綽二大師凈土思想,並豐富發展為一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凈宗理論體系,澄清了諸多凈土理論上的迷誤,為凈宗在中國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茲分述如下:

  (1)信心詮釋,深得佛心大師詮顯《觀經》圓發三心以為往生正因。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言深心者,即深信之心。深信之內涵又從眾生根機與相應之法兩個層面加以詮釋: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中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三界輪迴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慈悲攝受眾生,全身心皈命,無疑無慮,乘托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定得往生大師水火二河白道比喻(水表貪欲,火表瞋恚,白道表願往生心),指點吾人在曠劫生死輪迴中,忽聞念佛法門,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召喚,現今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教敕,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系緣佛號,乘阿彌陀佛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安養佛剎,親炙阿彌陀佛,慶喜何極!如是隨順佛願,方名真佛弟子

  (2)大師凈土思想具有鮮明的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感情色彩,宗教情懷深邃而真誠,感人甚切。《觀經四帖疏》透過對韋提希夫人厭苦請法求生凈土的心路詮釋,大師指陳對娑婆的厭離與對極樂的欣慕,是成就凈業的先決前提,亦是菩提心的本質內涵。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無上道心也。」若能急為眾生宣示凈土法門,令眾生舍此娑婆生死之身,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凈土,向無上菩提。」善導大師見到眾生由業重慧淺故,難以生起娑婆的厭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欣慕心,所以,其著作中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茲錄二則,以作吾人的警覺,亦體會大師的悲心: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大眾同心厭三界,三途永絕願無名。乘佛願力往西方,念報慈恩常頂戴。」

  (3)指贊彌陀名號,稱念必生。大師慧眼獨具,揭示持名乃凈宗之心要。《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觀經》定散兩門教法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大師詮釋光明攝取三緣:眾生憶佛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是名親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是名近緣;眾生稱念名號,即除多劫重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障礙,是名增上緣。吾人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由親緣、近緣與增上緣故,吾人信願持名,香光庄嚴,成辦往生凈業

  (4)大師凡夫往生報土為立教本旨。隋唐之際,雖前有曇鸞、道綽二大師倡導凡夫可入報土之說,然他宗祖師大德,從自業所感凈土理念出發,均對凡夫入報土之說予以否認,由是障蔽了凈宗廣度眾生殊勝力用。爾後,有某些法師的折衷觀念,把西方凈土分為報土化土兩種,登地聖人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但仍然未契凈宗心要。在這種異議紛雜的背景下,大師雄才卓識,廣引經論,正本清源,力主凡夫往生報土論。

  大師判言:三輩九品往生皆是凡夫,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修學斷惑證果來論,則雖二乘聖者亦不得生報土見報佛。然而若在凈土法門中,則托阿彌陀佛本願之他力,雖一毫煩惱未斷的凡夫也能得生真實無漏的報土而見報佛。由是,善導大師以教是他力,機是凡夫,佛身土是報身報土,顯示由阿彌陀佛願力故,九品往生者皆凡夫,以成立凡夫入報土之義。力主凈宗念佛往生法門,乃為五濁惡世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當今末法眾生依此修持,必可獲得解脫阿彌陀佛對常沒苦難眾生,充溢著大悲憐愍之心。由是殷勤勸歸凈土,以念佛往生一法,急救溺水之人大師這種判釋,頗顯力挽狂瀾之氣概,引令他宗法大德重新認知凈宗念佛法門,亦大大激發凈業行人的信願之心,鞏固了凈宗的地位,助成古印度凈土教在中國系統化、理論化與本土化,對凈宗在中國的成立與發展,功勛卓著。

  (5)凈業因行。大師凈土生法歸納為安心、起行與作業三種實踐法。安心法即《觀經》所示三心至誠心(真實心)、深心(深信心)、迴向發願心(迴向一切善根願生凈土)。三心成就凈業的必要條件

  起行是起身口意三業之行,分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是專依凈土經典所示的行業,共有五種:讀誦正行(專門讀誦凈土經典),觀察正行(恆常思維觀察阿彌陀佛凈土依正庄嚴),禮拜正行(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贊嘆供養正行(專門贊嘆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凈土種種庄嚴),在以上五種正行中,亦可分為正定業與助業兩種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餘四種為助業。正定行與助行之外的一切諸善萬行均為雜行(疏雜之行)。舍雜行而歸正行,於五行中,專修持念佛成就往生,這即是大師倡導專修的義蘊。作業是遵守四修之法,進一步落實專修的原則。四修法是: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禮拜法)、無餘修(專修稱名,不雜余行)、無間修(心行相續,無有間斷)、長時修(常恆不退,畢生相續)。此四修法原出自《攝大乘論》所述,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大師轉用作凈業之儀則。

  從上可見,善導大師凈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專精與否,是決定能否往生關鍵。專精修持,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大師凈土思想甚為宏富,以上只是擷其要點略述之。總的來說,大師從契理契機契時的角度,完成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凈宗理論體系,大暢諸佛度生出世的本懷。其《觀經四帖疏》玄義科文,乃是大師在精誠念佛懇切祈禱下,得到感應而撰成。大師自述:「每夜夢中,常有一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吾人宜視《觀經四帖疏》如同佛說一句一字不得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大師所倡導的持名念佛,簡易究竟,極受一般信眾的歡迎。從而將高妙深遠的殿堂佛教,變成廣泛的民眾信仰這一轉化,使凈宗的弘化獲得原子裂變般的力量。隋唐以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表證。這在一程度上說,得力於善導大師凈宗理論的創樹以及凈業德望的感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