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

  1、一個高度的智慧者對人生之旅的選擇

  初學之人當然應該從「釋迦牟尼佛傳」中去認識佛陀為什麼要出家?出家後如何修行?如何為眾生說法?什麼時候離開世間?為什麼要證入涅槃?……但是如果「看不對傳記」,對釋迦牟尼佛終生所說「法義」局限在「歷史考證佛經源流」的原始佛教上,就是「小乘經典」──《阿含經》中,或者走入一類「密教徒」所說「即身成佛」──在這一生中就能究竟、圓滿成佛,或者在「十幾世中」就能圓滿成佛的「錯誤知見」去認識「佛陀德行」。那麼你初入佛門對「法」的認識與觀念就已經被「誤導」。

  然而釋迦牟尼佛確實在兩千五百年前誕生在古印度的「藍毗尼園」中(現在是尼波爾境內),確實示現凡夫身,於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貴太子身分,處在一個奢華富裕的王宮生活里(見《中阿含》大品柔軟經第一)。而此養尊處優的貴族生活,對一個天賦稟異,具有靈敏觀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現在眼前的一切,卻使他對現實生命的起源,充滿了一連串的疑問,激發他對現實人生敏銳的求知慾。當一個人對目前的榮華富貴名利權勢視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實性、無常性,豁然發現另一條坦蕩、悠然的雲水生涯時,就是他踏上心靈之旅、開發內在精神生命的開始!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異於常人的思索力、觀照力,身處仙人跳如雲,權貴齊集於一身的皇宮生活里,而不為富貴所誘,淫樂所動。在洞悉出再美好環境,再歡樂的時光,也要隨著無情的流雲,飄逝在蒼穹深處,消失得無影無蹤時,毅然超出這個千篇一律,充滿權力是非王宮生活帶著真理的追求,精神生命開發的理想而展開另一種宇宙緣起的探尋。

  2、釋迦太子見人間的生、老、病、死而發現人生短暫生命真相發心出家修行

  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環境發現痛苦的根源,因為嘗到痛苦滋味而知苦、舍苦,發心出家,比較容易。對於一個從小安居於安富尊榮,無憂無慮,從來沒有嘗受到困苦因緣尊貴太子要他驟然捨棄眼前擁有的妻妾仙人跳,財勢權貴,如果沒有異於常人的大擔當、大智慧,是不容易覺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華糜爛的皇宮生活,只不過如過眼雲煙般的虛幻,並且在出城游觀時(見《長阿含》大本經「一」),於道路上親自看見頭白齒落、面皺身僂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號送終的死人,從現實人生的「生、老、病、死」中,發現短暫生命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如果對自己的生命沒有做過內在的洗煉,對自己靈性生命沒有絲毫把握,任何人到了遲暮之年,都會怕死亡的來臨。

  大部的人,皆是在妻兒恩愛中庸庸碌碌地虛度一生,能夠在今生生命中對生命的起源、生命意義精神生命價值做過短暫檢討、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經過病苦、老年、臨死之前,乃至生離死別間,才會稍微對周遭發生人事環境做短暫的回顧、省悟!

  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要在嘗到苦的結果後,才知道「苦」是人生真相。一個從有生命以來,就對現實假相有著異於常人的觀察力、判斷力的先知先覺者,在他觀察出原來這一生命中充滿了許多身心交織而產生了無數不是世人現有的凡常思慮所能解決的痛苦煩惱時,適時運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變他的人生觀──慧劍斬情絲,轉變這一未來要走的路程,扭轉這一現實生命將要造作、形成的現實因果使他人生之旅在三十歲(實歲二十九,又有記載十九歲)的那一年產生了急劇的變化,成為一個富貴與流浪生命者之間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轉捩點。見《中阿含》浦利多品羅摩經第三)

  三十歲── 正是人生的壯年時期,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之時,正是有獨立思考力、判斷力的時期,具備分辨人生之旅的黃金時期,可以說是已經找到了未來人生的出路。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進取性、思想性、觀照性的年齡,就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佛陀選擇三十歲出家,便說明了佛已經從世俗王宮安樂中與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劃分出了一條入世與出世的明顯分野。生與死不能兩立,要解決人生煩惱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於當前的富貴淫樂之中,要當生親證宇宙人生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實際的行動,代表了一個貴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權勢內幕的紛爭,對權貴生涯的覺醒,代表了一個置身於紙醉金迷皇宮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領悟了未來人生應該走的方向,對無常歡樂刻骨銘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條人生最大的投資路線──出家,唯有從現實人生的經歷中發現出苦的生機,才能徹底斬斷世間情緣,出離五欲六塵之家,方能在不斷的苦修精進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3、釋迦牟尼佛在出家後,是如何修行成就的呢?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釋迦太子」(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經過追隨外道仙人苦修的階段,曾經日食一痲一麥,禪修精進,但是始終不能超脫三界生死之苦。最後在菩提樹下禪坐,深入四禪之中……,終於徹底證見十二因緣法的形成與還滅的真理而了脫生死

  事實上,《阿含經》(小乘經典)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因證見十二因緣法而了脫生死」,只是對「佛在世時為因應當時的聲聞弟子根器而行『同事攝』」,方說為「佛出家修行後,在古印度的當世之中,才了脫生死」。

  但是在大乘經典中(如《華嚴經法華經、佛本行集經》等經中卻是又因應菩薩弟子根器而記載,釋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當世之中是「示現成佛而不是僅有了脫生死而已」)。

  也就是說,依大乘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當時是用「大菩薩行者」的身分以「變化身」(應化身)而出世在古印度的當世之中,示現王宮生活……,又示現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學者接下來就應該進一步認識佛的究竟釋義是什麼?而不是將對「釋迦牟尼佛」的認識,對成佛修行經過,局限在「了脫生死」的法義當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