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慾望與貪念暴增了幸福的代價

  慾望與貪念是最大的魔

  放下,就是要放下慾望和貪念。

  人的佔有慾,在很早以前很簡單。早期農業社會,人的慾望很少,滿足於有口吃的,每日重複去勞作,男耕女織;一段時間後,家裡養了幾頭牛,莊稼收得多,到這個時候,大家就都很感恩,一年下來會舉行各種儀式敬天敬地,祈求天地保佑,希望明年繼續豐收,這就是最大的願望—這個豐收的願望也就是人們的慾望。隨著社會進步,人的慾望也開始增長;慾望增長了,人的能力也開始增長。

  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我有一個好朋友,改革開放後出的國。有次坐著他的車,前面有一輛小卡車得很慢,我們就被擋在後邊了,他非常生氣,一直急躁地按喇叭。我說你不要按喇叭了,別人的車只能那麼慢,等他慢慢靠邊你再開過去就好了。聽我這么一說,他也覺得不好意思地笑了。接著他給我講了一個他的經歷:小時候在鄉下的時候很窮,經常想自己要有一輛自行車該多好,當時的夢想就是有一輛飛鴿牌自行車。後來有了自行車,從電影電視里又看到外國人有轎車,又勾起了他的慾望,當時覺得自己能有一輛小轎車在這輩子是不可能的事。到後來他上了大學,學業不錯,工作後自己做生意買了一部麵包車;他開著麵包車時,就覺得騎自行車的人礙事,老是有很多自行車沖到他的車前。而他當年騎自行車,開汽車的人在他後邊按喇叭,他心裡也曾覺得不舒服,當時還想:你有一部破汽車有什麼了不起,按什麼喇叭啊?

  世間生活圓滿物質富足當然很好。可是如果我們僅僅被慾望和貪念所左右,每天的忙碌會製造出很多煩惱痛苦。一天的二十小時,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面對生活的繁雜,忙著的同時心更需要減負。

  34

  被佛像「收藏」

  在他和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覺得,他已經在一剎那間學會了放下。因為他在從自己騎自行車時看不慣後面的車子按喇叭,到自己按喇叭看不慣前面的自行車,到自己開上轎車不上前面的卡車,到現在他官已經做得很大,出行時還有警車開道,有些車子不避讓時曾經還想脾氣;再到後來意識到自己有點過分,到了現在政府配給他的公車都不坐了,而是自己每天開著普通小汽車出行——這個過程中他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放下了很多慾望

  人的慾望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在這個過程里,慾望如果慢慢減少了也不執著了,就是學會了放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過程,能不能明白,還是要靠自己的頓悟。

  為什麼很多人容易執著慾望而無放下呢?最主要是,人們會認為任何東西自己佔有後就會永遠不變。所以,擁有之後,人們就為這個不想失去而不斷地想一直擁有,讓自己的內心掙扎。

  其實,我們知道這些東西誰都擁有不了,但從來不會說服自己那是會失去的東西很多人還是想方設法去佔有。

  以前窮的時候,經常想一日三餐能吃飽就很滿足了,多一頓宵夜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能買幾件新衣服就已經非常滿足了。然而,有了這個能力後,衣服越來越多,根本穿不完,可還是會去買。

  以前貧窮的時候,人們的慾望就是以後有皮鞋穿,有好衣服穿,或者有小車可以坐,有一房子就非常好了。等到有房有車,什麼都有了,經濟能力增強了,新的慾望就又來了——想辦法房子越來越大,衣服越來越貴,都是名牌才好。到最後,不是為了穿衣服而買衣服是為了衣服而買衣服。到商店看到名牌衣服,這也要也要,打包拿回家,掛在衣櫃里,很長時間後,一看,衣服掛在那裡,連標簽都沒有摘掉,更不用說穿在身上了。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我們剛開始擁有兩件衣服剛開始買得起一部車,買得起第一個名牌包的時候,我們會很高興。就像一個企業家擁有第一桶金,那是非歡喜的,那種歡喜會保持比較久。再到以後就比較多餘了,像銀行的存款,第一筆存款是真實的,從沒有存摺到上面有數字,以後就只是後面的零加多少的問題了。這就是慾望一直膨脹、佔有慾有增無減的結果。如何控制這種佔有慾,如何在擁有後再放下,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西方很多有名的企業家,生長在有信仰家庭里,從小父母告訴過他們,一切都是百姓那兒來的,擁有財富後要懂得回饋社會。西方許多富豪洛克菲勒、福特、比爾·蓋茨、韋爾奇等,都是虔誠基督教徒,他們的信仰有效地對他們的行為起到了規范作用,使得他們在事業中能夠誠實經營,在生活中克己節儉不忘在擁有之後奉獻社會

  東方人,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很少正規受過回饋社會慈善心理教育,只想把自己的錢財等有形財產留給子女,或者瘋狂收藏一些所謂的寶物,這種收藏很多時候僅僅是為滿足個人的佔有慾而已。我認識一個人,很愛收藏古董,每次收藏到一件寶貝就會打電話告訴我,我每次都說很好。他收藏得太頻繁了,有一我就跟他講:「你收藏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無非就是拿回去放到家裡,要麼就放到銀行里,或者買保險箱放在裡面鎖上,這個跟你沒有擁有、埋在地底下有什麼差別?最多也就是你拿出來看一看,你有兩三件、十來件的時候可以經常拿出來欣賞。當你擁有幾百件後還怎麼看?看也看不過來,自己擁有什麼東西只是看一下清單而已。」有一天他又告訴我說收藏了一尊唐朝的佛像我就說:「你要搞清楚,你在這個世界上能活多少年呢?你五十歲了,我祝福你長壽一點,你最多能再活四十年,也就是說這四十年的時間,看起來是你收藏那尊佛像;從唐朝到現在,佛像已經存在一千多年了,你才多大年齡,是你收藏佛像嗎?佛像暫時收藏你幾天還差不多。你要搞清楚你到底是幹什麼的,你在這個世界不過是曇花一現,佛像是古董,就是因為它已經在這個世界上這么久了,你不是收藏家,它才是收藏家⋯⋯」我說你醒一醒吧,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這里。

  我們的慾望是在這種過程中不斷輪迴,形成了習慣。如果這個過程給我們都是快樂那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多時候帶給我們的是快樂。有人喜歡購物,購物的快樂是短暫的,大概只存在於選東西和刷卡的時候,等刷完卡看到賬單就開始後悔了,放在衣櫃里穿不了更是後悔。買來的東西其實無用,會增加心靈負擔。我經常跟人開玩笑說:一件衣服掛在商店裡,我們在外面看時最多就是覺得那件衣服好看而已,當我們確定要買這件衣服時突然有個人過來把那件衣服要買走,我們就開始想了——那件衣服我要買的,因為已經被我的慾望佔有了。當我們付完錢出來,如果有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衣服上面了,我們就會心疼,因為你東西被侵犯了就會覺得難過。這種難過就是負擔

  現在很多人買車,車在展廳裡面時,那是人家的車,我們交了定金後就不一樣了。買了新車,如果有人用鑰匙颳了一下車子,就如同刮到我們的心,痛得不得了。房子也是一樣,我們沒有交錢的時候人家敲敲打打根本不關我們的事,我們交了錢,佔有慾就開始有了,再有人對房子敲敲打打就會讓我們火冒三丈。

  人有佔有慾,並不是說完全就不好人來這個世界,從一個軀殼開始,珍惜我們的身體,到有個充實的生活,然後讓身體得到基本的滿足,這些是必須的。而在超過後就變成額外的了,如果想做到不讓外在東西來掌控自己,這種平衡慾望生活所需的靈活度就顯得很要了

  創造和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要懂得平衡內心的所需。不過分去貪,也不過分的吝嗇。這樣的心態才能不被慾望物質環境所掌控,如此幸福指數才會顯得更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