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長老: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有幾人能做到?

  古德雲:「塵勞迥脫事非常」,什麼是「塵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成「勞」。眼睛不管看什麼,看好的也好、看壞的也好,看久了以後就會疲勞,為什麼?外面的色塵刺激我們的眼睛,就昏沉、疲勞,就麻木了、中毒了,這就是「勞」。耳朵聽外面的聲塵,不管聽什麼聲音,好的、壞的,聽久了,耳根也會勞頓。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塵勞,所以《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跟佛法是一樣的道理

  截流溯源 直指一心

  希望六根不染六塵,如禪宗祖師所說的「無住生心」、「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凈土所說的「蓮出淤泥而不染」,都是一樣的道理。這個心跟蓮花一樣,臭水也不著,香水也不著,一塵不染。

  凈土宗是用蓮花比喻禪宗則是直截了當,「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而生其心」,六根對六塵時,無住、不染著,「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見到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不管是美、是丑,一個是靜境、一個是動境,不管什麼境界不貪不愛,不取、不舍,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鏡子中什麼來就現什麼,照了以後,什麼都沒有;我們這個心不能有一點東西存在,這就是不染塵。

  「理」,就是菩提之理,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只有這一菩提心、無住心,就是把它延長,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要理它,就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這就是理。「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這個地方是最安全、最吉祥、最光明、最自在的。

  要想保護自己,就必須保護這念心。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到處去求神、求平安,真的有神可以保護你嗎?沒辦法。只有自己保護自己這念心,才是平安的。俗話說:「但求心中無愧,何需門上有神?」只要心當中無愧,不貪、不嗔、不痴,具足慈悲喜舍,走到哪裡都是凈土,心凈則佛土凈。

  動中不動 片葉不沾

  修行必須要先明白這個道理,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論修什麼宗派,絕對修不成功。所謂「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戰一場」,「繩頭」,就是念頭念頭跑了,就把它拉回來;昏沉了,就動一動,當下這個覺心要作主。「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假使不在這里用一番功,生死沒有辦法了,道不能現前。明白了道才能修,怎麼修?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維摩詰居士看到舍利尊者打坐,問:「舍利弗,你在這做什麼?」舍利尊者說:「我在這打坐。」維摩詰是金粟如來轉世,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維摩詰居士告訴舍利尊者:「於三界不動身口意,是名宴坐。」現在社會上有所謂大乘禪功,還有修感應,打通任督二脈,修氣功,這些與道毫無關係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迴光返照,兩眼往內看、兩耳往內聽,看到外面的境界時,要觸物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它照破,保持這個覺性。念佛目的也是一樣,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收回來。持咒、誦經也是如此,任運保持這個覺性,不貪、不嗔,不取、不舍。

  禪宗祖師說:「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百花叢」,五光十色,什麼都有。看到外面好的境界不生貪愛;看到壞的境界,不起煩惱。這念心始終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做到了,成道就有希望!(惟覺長老)

  五濁眾生隨緣感應

  南無阿耨多羅三藐三南無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廣大靈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