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功德、福德、福報有什麼區別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新一期的《慧燈·問道》。學佛過程中,不管是初入佛門的新人,還是修行多年的老師兄,經常對一些辭彙不太理解,容易混淆。請堪布為我們大家詳細辨析一下以下這些相近的片語。

  第一組詞:發心發願、發誓。

  慈誠羅珠堪布(下文簡稱「堪布」):這些詞在佛教詞典里都可以查到。首先是發心,所有佛教徒都說發心,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動機就是發心。比如我要打坐,那麼打坐的目的是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才有要去打坐、要去做這件事想法。產生了這樣的動機,就是發心。所以我們平時講「發菩提心」「發心做什麼」等,都是這個意思,比較容易理解。

  其次是發願發願實際上就是許願。發願迴向不一樣,迴向也是許願,但不同之處在於迴向當我們行善結束後,希望這個功德能夠讓眾生幸福快樂健康。此時,他已經有一個「善」做基礎,並希望以自己的善行讓大家獲得某種好處,這個叫作迴向發願就不一定了,即使在我沒有行善的情況下也可隨時隨地許願讓所有的眾生健康幸福快樂,等等。這個叫作發願簡單地說就是許願。

  發誓就更嚴肅了,就是我要做一個決定,我一要做一件什麼事,我一定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我一定要這么去做。這與世俗辭彙里的發誓是一個意思。

  這三個詞的大概意思就是這樣。佛教里,前面兩個詞是高頻辭彙,佛經裡面經常能夠看到。

  主持人:好,謝謝堪布!

  第二組詞:功德福德福報

  主持人:第二組詞:功德福德福報

  堪布:功德福德,在佛經里有時沒什麼區別,功德也是福德福德也是功德;但有時就分得比較清楚。福德就是修福所得到的結果。比如說我們行善,如果這個善行是有漏的(有漏就是我還沒有證悟般若空性的情況下,去布施持戒忍辱等,包括做一些慈善善行),這類有漏的善行就叫福德

  而功德是無漏的。無漏的意思:從自身的角度來講,證悟後就沒有執著了,達到了空性的境界;雖然自己沒有執著了,但還要為眾生去行善、做好事

  無漏的善叫作功德,有漏的善叫作福德,可以這樣簡單理解,這是一方面。另外,福德內容比較窄,功德的範圍比較廣,用得也比較多一點。

  但是功德怎麼理解,還要看它的語境,以及用在了什麼地方。有時候,我們會講一些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什麼呢?它包括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度化眾生力量,這些都包含在功德裡面。這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修的,是佛特有的,這叫功德。而平時我們講的功德無量是與福德差不多的,所以功德內容就比較廣。福德基本上指的都是行善、修福。

  功德福德,有些時候是一個意思,有些時候則有「有漏」和「無漏」的區別。具體什麼意思要看它們的語境,要看它們出現在什麼地方再來理解。

  福報福德是什麼關係呢?福報,後面加了「報」這個字以後,就是福德果報、結果。福德福報的因,福報就是福德的果,它們兩個之間有因和果的關係

  這三個辭彙的差別大概就是這樣,它們在佛教里屬於高頻率的詞,經常都會出現的。

  第三組詞:火供、煙供、火施

  主持人:下一組辭彙:火供、煙供、火施。

  堪布:火供和煙供,佛教裡面是有的。除了火供以外,可能沒有火施,火施應該是火供的一個不同的翻譯。

  火供在藏傳佛教的密法里比較常見。在印度教里,早期的婆羅門等修行人會把火供作為他們日常一個不可缺少的功課儀式藏傳佛教密法里的火供從形式上來講,也是用火燒一些東西,但兩者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在火供方面大家要注意的是:現在很多的師兄經常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火供,但我個人認為,現在很多所謂的火供根本就不是火供,所以我建議不要過多去參加這類所謂的火供儀式

  火供本是密法里非常好的一個儀式。但它不僅僅是食物倒在火裡面燒,在這之前有一系列的本尊修法,火供其實是本尊修法的一個附屬修法。一個本尊修法修完後,再修一個附屬的火供修法,通過火供修法能夠讓這個本尊修法更加圓滿。所以它是一個補充的、附屬的、附加的修法

  但現在外面做的這些火供,並沒有這些本尊修法,只是一個形式而已。我們把這些形式東西搞得太隆重以後,把真實東西最後就丟掉了。我們並不是不需要這些儀式儀式形式是可以有的,特別是對某些人來說,儀式儀軌的確比較重要,尤其把它作為一種引導的方法,這些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如果不追求佛教的精華,而一直停留在火供、煙供等方面,這些反而會變成我們真正學佛的阻礙。大家會認為火供、薈供、煙供等就是學佛我這樣做就已經學佛了,實際上卻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含義是什麼,真正的學佛學什麼。

  我覺得大家一定要分清楚:火供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現在做的那些所謂的火供其實不是火供。我重復一遍建議大家不要過多參加這類活動。我們本來就沒有太多時間,這個時間是不能浪費的,如果我們稍微有一時間,卻用在這些事情上,就太不劃算了。我們的時間應該用到學習、修行,實實在在的這些方面。我們學佛應該追求的是慈悲心和智慧,這兩個才是佛教的精華。

  十多年前,火供不是很多,很少聽到,幾乎沒有。即使藏傳佛教偶爾會做一些火供,但這個前面是有一系列本尊修法的,修了七天、八天、十天,最後一天有這么一點補充的附加儀式。後來我們內地的學佛人慢慢開始搞火供,當然這也是我們藏傳佛教的一些上師帶動大家去做的。這方面我剛才講了,正確的火供是沒問題的,但現在做的很多都不是。我們直接把火燒很大,然後把太多食物扔到裡面燒,很浪費。有時候火太大、太猛,消防車都開來了,以為著火了,這對我佛教形象不是很好,所以大家不要去參加太多的火供。如果一定要參加,那就先去學習本尊修法,然後可以適當地做一點。

  煙供就沒有那麼復雜了,它是布施餓鬼眾生的,我們適當地做一點是可以的,但不要讓隔壁鄰居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因為煙供時,食物在火裡面燃燒,這種味道可能會影響其他人,很多人不喜歡,他們不歡迎小區里有這樣的味道。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搞得太多了。如果一定要煙供,那就千萬不要影響到隔壁的鄰居

  煙供沒有太多復雜的儀軌,比較簡單。我們可以燒餅乾之類的食物,量不需要太多象徵性的很少一點就行。然後念儀軌儀軌當中核心部分就是念觀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這個多念一點。最後迴向六道輪迴中的餓鬼眾生對它們有幫助。

  我想火施可能是火供,要不然就是煙供,可能是不同的翻譯。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就不太清楚這個火施是什麼了。

  主持人:還是要強調自己的發心而不要一味地強調形式

  第四組詞:開悟、證悟、解脫

  主持人:看下一組詞:開悟、證悟、解脫

  堪布:開悟和證悟是一個意思。「證」就是我們體會到了自己內心的本質,意思就是說,這不是理論、推理,而是親身體會到了。「開」就是打開我們的智慧也就是證悟。打開的方法也同樣不是學習理論,不是推理,而是自己親身體會到心的本性就是佛教講的如來藏、光明佛性。我們把智慧打開後,就證得了心的本來面目這就叫作開悟和證悟,實際上這兩個是一個意思。開悟和證悟這兩個詞,平時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顯宗、密宗都使用。

  「悟」字前面加個「頓」,就是頓悟。這是禪宗比較常用的詞,也是藏傳佛教大圓滿用得比較多的詞。「頓」就是說不需要經過太多的、繁瑣的儀軌,就是用一個直接的方法直指人心;用一種非常善巧的方法,一條快捷的路,立即就能恍然大悟這就叫作頓悟。

  頓悟就是立即、突然間就證悟了;還有一個詞叫作漸悟,就是漸漸地,經過一段時間修行才證悟。比如說我們先修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這樣修,最後就證悟了,這是不同的證悟方法。證悟和開悟是一個意思。

  解脫這個詞,大家對它的大概意思應該比較清楚,但要深入了解還是比較難的。簡單說,解脫就是當我們心中,所有的煩惱以及煩惱的根源全部剷除後,人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自在這就叫作解脫

  對解脫兩個字的理解,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有不同的深度。我剛才的解釋,是大家都認可的,再進一步了解,就會涉及比較深奧的東西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法,對解脫的理解是什麼呢?密法等大乘佛教非常深奧的佛經里,對解脫兩個字的解釋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是解脫的,從本來的面目講,我們無始以來就是解脫的,所以沒有必要再解脫。現在只需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謂明白,就是你開悟和證悟了,就能明白我們本來就是解脫的。從本質上講,沒有束縛自然也就沒有解脫,所以煩惱解脫都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它本質上是不存在的,這個是密法對解脫的大概理解。

  我想對於一般的學佛人來講,前面的解釋比較容易理解。我們把所有人的生老病死以及所有的煩惱,從本質上剷除就是解脫。實際上,讓我們特別不自由、不自在東西,不是一個外在東西,而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東西,永久性地不讓我解脫自在。這個東西打破後,就能真正達到一個非常自在自由境界這叫解脫。無論是小乘大乘還是密法,對這一點都是認同的。這樣解釋,大家可能也比較容易理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