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智者大師「凈土第三疑」之設疑作答(二)

  【凈土十疑論】智者大師凈土第三疑」之設疑作答(二)

  我們繼續看下面:

  菩薩有問,當然佛祖慈悲就有解答。佛告普廣,回答普廣這個問題

  「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凈土。」世尊老人家回答普廣說,我們閻浮提的眾生,就是閻浮提我們這個娑婆人間,後面批註,諸位你自己看就知道,就是指我們這個人間世界的。「眾生心多濁亂」,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世尊跟普廣菩薩開示的,我們看我們自己的內心在起心動念,我們的心有濁亂嗎?有。如《地藏經世尊開示的,南贍部洲的眾生,南閻浮提的眾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我們內心心心念剎那剎那間的心念在起現行,都是貪、瞋、痴的惡念雜念妄念,所以這是造業,是造罪。身、口、意三業,這個意業在造業,我們不知道而已。所以好比我們這種心散亂浮動的凡夫眾生,才需要念一佛,專以一佛的境緣反而更會成就,雜多就凌亂反而比較不會成就。所以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心專在一個境緣,專在一佛土一佛名,這個境緣,即易得往生。就很容易往生,對不對?對。

  在這里《隨願往生經》說「易得往生」, 容易、簡易。所以我們專念一佛就可以了,「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若念一切諸佛念佛的境緣很寬廣很多。

  《萬佛經》不要說,《三千佛名經》我們一般教界多數都在農曆初一、初二、初三拜三千佛。你看三千佛你拜個一百佛就好,就忘記了前面那些佛名,忘得一乾二凈了。但是你若三千佛拜三千拜,一佛一拜來說,你三千拜都拜南無彌陀佛,三千拜都念南無彌陀佛,從第一拜到三千拜,你會忘記嗎?不會。你都知道南無彌陀佛,一佛而已。所以這樣一較量,諸位!你就知道說專和雜那個利與弊、那個利益和缺失。

  所以在這里世尊跟普廣菩薩的回答,很值得我們建立專修的觀念,因為是佛祖開示的。所以三昧成就是心散漫,所以不得往生。那我們在因地起行,我們是要易得往生還是要不得往生?當然是要易得往生啊!所以我們專念一佛,專求一土就可以了。

  好 翻過來三十頁: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

  好,這段話就在這里,從前面為什麼鼓勵專念一佛,專求一土就可以的最後解釋。為什麼?因為求一佛的功德與求一切佛的功德一樣,無異就是沒有什麼不同,都一樣啊!為什麼?同一法性,同一佛性,佛佛道同。佛果地上的名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所以念南無彌陀佛,念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念南無阿閦毘佛,念南無香積佛,都是一樣。

  但是在這里師父要說的有佛佛道同,有願力不同的地方。我們念南無彌陀佛,是因為能夠靠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因為這句佛號六字南無彌陀佛,有帶著彌陀佛絕對要救度我們稱念的人願心,所以我們穩當穩當佛祖要救度我,絕對是真實虛假

  【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凈土,即生一切凈土。】

  好在批註第四也有說這個道理,我們翻過來三十四頁,看批註第四:

  「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凈土,即生一切凈土」。因為在這里師父引用《文殊般若經》來作說明智者大師開示的這段話的意思。

  【《文殊般若經》曰: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也。】

  念一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和念無量無邊諸佛功德無二,就是一樣沒有差別,所以是不是念一佛就可以?是,《文殊般若經》的意思也是這樣。

  現在再翻回來三十頁: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華嚴經》這首偈頌在說什麼?一切諸佛身就是一佛身。下面那兩個字「一心」,就是同樣的慈悲心。每一尊佛的慈悲心都一樣,叫做同一心。有那個佛沒有慈悲的嗎?有嗎?沒有啦!每尊佛都是慈悲若不慈悲怎麼會做佛,對不對?所以叫做同一心。一智慧就是每一位佛的智慧都是一樣,佛的智慧一切道種智,都是究竟圓滿,沒有說這尊佛的智慧一百分,那尊佛的智慧九十九分而已,沒有這樣,都是究竟圓滿。沒有那個愚痴的佛,只有愚痴眾生。每一位佛都是智慧究竟圓滿,所以叫做一智慧,這個一就是相同的意思同一。

  力是什麼呢?就是十力,佛果地上的十種智慧力用。後面的批註有你們自己看,其中師父說一項就好。佛的智慧能知道我們現在、過去、未來一切三世因果。我們過去生哪一世出生做男眾女眾,姓什麼,名什麼,有什麼樣的兄弟姐妹,有什麼樣的父母有什麼樣的孩子,一生在做什麼樣的工作佛祖都知道。過去知道,現在也知道,未來也知道。佛的智慧了不起到這個程度這就是佛的果地上的智力,有十種所以叫做十力。在這里用一個「力」字來說,佛每一尊佛果地上的十種智慧力用都一樣都平等

  所以今天你來聽經聞法,在這里要求解脫,走在這光明佛道,回來我們雙和彌陀助念團來聽經聞法,念佛共修,想要將來往生到西方佛國。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智力,知道你來聽經聞法,念佛共修,知道或不知道?知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