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04

  戊三、列上首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大智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也。舍利。此雲鶖鷺。尊者之母明目似之。故以為名。弗者。子也。即是從母立稱。正名優波提舍。摩訶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尊者姓也。名拘律陀。西域樹名。禱此樹神而生。故以為名。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此雲大膝。即舍利弗之母舅。亦號長爪梵志。論議第一。富樓那。此雲滿。是其父名。彌多羅尼。此雲慈。是其母名。雙標父母以名其子。故稱為滿慈子。說法第一。須菩提。此雲空生。亦雲善現。亦雲善吉。解空第一。優波尼沙陀。此雲塵性空。為上首者。於佛是弟子。於千二百五十人則是師表也。約教者。析法智。體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乃至滅色空。即色空。離二邊空。不思議空等。觀心者。觀心因緣生法。是析法智乃至滅色空。觀心因緣即空。是體法智乃至是即色空。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是次第三智乃至是離二邊空。觀心因緣即空假中。是一心三智乃至是不思議空。余可例知。不復委說。

  丁二、緣覺眾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種。一者出無佛世。自悟無生。名為獨覺。二者出有佛世。秉因緣修行得道。名為緣覺。今即緣覺眾也。無學者所作已辦之稱。初心者。發意修緣生觀。即是學人也。約教者。悟生滅思議十二因緣。即藏教辟支。悟不生滅思議十二因緣。即通教辟支。悟生滅不思十二因緣。即別教辟支。悟不生不思十二因緣。即圓教辟支也。觀心可知。屬者。遇也。休夏者。三月夏安居已竟也。自恣者。僧中作自恣羯磨。各各陳白。互求說罪悔過也。其法在百一羯磨中。未受比丘戒者。不宜預知。已受比丘戒者。必應習學。茲不具述。此二句。正明辟支來集之故。亦為下文菩薩咨決心疑之由。文可兩屬。就便屬上。

  丁三、菩薩眾為二。初夏終時集。二聞音遠集。戊初、夏終時集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晏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之時。故不惟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薩亦皆乘此咨決心疑也。菩薩約教可知。不復更出。慈嚴者。佛之慈悲如母。威嚴如父也。密義者。密妙之義。所謂三德秘藏。又未經法華開顯。且令一類大機。密默先得其益。即所謂秘密教也。深奧。即秘密義。明非淺露之說。此文雖屬通序。已與諸經不同。大似欲說法華。先說無量義也。

  戊二、聞音遠集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頻伽。鳥名。音聲最妙。以喻佛說法音。更加以仙字者。意顯佛之妙音。僅用迦陵。固不足以喻之。僅用仙字。亦不足以喻之也。又佛名大覺金仙。故稱仙音。佛之音聲。稱性周遍。鐵圍諸山所不能障。但有緣者皆得共聞。今欲覺悟菩薩故。所以遍至十方界也。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亦雲妙德。正表眾生根本實智。故下文將咒往護。選擇圓通。請結經名。莫不由之。前舍利弗。表於權智。權實二智。是自利利他之本。故並為二處上首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者。發起序也。諸經各各不同。故名為別。以此因緣浚發大教。故名發起。分文為二。初示墮因緣。二神咒護攝。丙初、中三。初佛僧應供。二阿難等乞。三**室誤墮。丁初、佛僧應供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此雲月光。與佛同時降生。父王見諸光明祥瑞。謂是其子福力所致。故以命名。亦翻勝軍。即舍衛國王也。諱日者。父死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諱日。掖者。宮中左右。名為掖庭。余如文。

  丁二、阿難等乞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梨。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凈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阿難。此雲慶喜。白飯王子。佛之堂弟成道日生。故名慶喜也。別請者。請有二種。一僧次請。二別請也。大乘律中。戒受別請。戒別請僧。毗尼藏中。不一向戒。於受別請。除病時行時作衣施衣等時無犯。於別請僧。但令僧次通請一人。余皆別請無犯。今時值自恣。即是施衣時到。故阿難得受別請而遠遊未還也。遑。及也。不遑者。但是先已出界。今猶未及歸僧伽藍。故不預眾僧受供之次。或是受一日法。乃至受七日法而去。皆不可知。斷斷不可作破夏解。以備考律中。阿難無破夏事故也。上座者。梵名悉替那。此有三種。一生年上座。戒臘最高。二福德上座。大福大慧。眾所推敬。三法上座。謂阿羅漢。阿闍梨。此雲軌范師。共有五種。一出家阿闍梨。授沙彌十戒法者是。二教授阿闍梨。受具時屏處問遮難。及教令乞戒者是。三羯磨阿闍梨。受具時當壇白四羯磨者是。四依止阿闍梨。所從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讀阿闍梨。所從受經若解義。乃至一四句偈者是。律中比丘五夏未滿。不得暫離依止。今阿難十夏已滿。故得無上座阿闍梨而獨行也。應器者。梵名缽多羅。以體色量三皆應法。故名應器。體則或瓦或鐵。色則熏如鳩鴿。量則隨腹大小。極大不過三升。極小不過升半也。檀越者。檀即是施。由行施故。越貧窮海。故稱檀越。言最後者。以王及長者居士。已先發心遍請佛僧。今若發心阿難者。即是最後之檀越也。剎利。此雲王種。四姓中尊。是為最凈。旃陀羅。此雲殺者。四姓不齒。是為最穢。舉此二種。以明無簡擇也。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者。有二意。一謂等心而乞。等心而施。則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故能圓成無量功德。二謂王及長者居士。如此殷勤設供。假使阿難一日失食。則功德不全。若得最後發心之人。獨供阿難。則並王臣等一切眾生所有功德。皆得圓成也。阿難已知下。正顯所以方行等慈之繇。繇知佛曾訶二尊者。故今欽仰而行無遮大道也。以須菩提舍貧從富。大迦葉舍富從貧。雖復各有所見。總未合於無遮法門。總不免於起人疑謗。今恪遵明訓。攝護威儀。固是乞食常規。比丘正式阿難誤墮之過。誠不因此。後世講解。遂欲於此吹毛求疵。誣罔尊者。亦太酷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