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10

  辛四、破轉計見內二。初轉計。二破斥。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此復計心在內也。初計內時。佛以不能見內難之。今雲見暗即是見內。正轉救初難也。

  壬二、破斥又三。初正破。二轉破。三結破。癸、今初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此中先以對不對雙牒。次雙破也。若與眼對下。先破對。又二意。一者既對則非內。二者許內則有過若不對下。次破不對。只須雲何成見一句也。

  癸二、轉破又三。初破其轉計內對。二破其轉許在空。三破其轉許兩覺。子、今初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恐彼又轉救雲。開眼見外。名為外對。閉眼見暗。名為內對。則暗仍與眼對。而亦不取室暗為焦腑也。今即牒而破之。既許內對。則開眼時。亦可內對而見其面。若開眼不能內對而見其面。則閉眼亦何能成內對乎。又設許內對見面。則心眼俱在虛空仍違汝心在身內之計矣。

  子二、破其轉許在空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恐彼救雲。設許心眼俱在虛空。亦復何過。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虛空。便非汝體。則如來今見汝面。即應如來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猶應未覺也。

  子三、破其轉許兩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恐彼更轉救雲。眼雖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隨覺。今更破雲。若許眼在虛空。仍復與身兩處皆覺。則現有二知。當成兩佛矣。夫成佛時。雖復化身無數。只如月印千江。豈可謂法身有二體耶。

  癸三、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辛五、破轉計隨生二。初轉計。二破斥。壬、今初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前之四章。俱是自心計度。此下三章。俱借聖教妄推。雖借聖教。不解教旨。以其誤認緣影。不知心之實義故也。且如心生法四句。顯示因緣即空假中道理語言雖同。義關四教。若謂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法生心生。法滅心滅。心法互為因緣。雖生滅宛然。而惟是因緣假合。別無時方微塵自在等以為能生。亦非無因緣自然而生。此則藏教義也。若謂心生法生。則心外無法。法本無生。法生心生。則法外無心。心亦無生心法當體無生。是名因緣即空。通教義也。若謂無明不覺。生於三細。是謂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轉識浪生。是謂法生心生心法互為因緣故有十界差別假名無量。別教義也。若謂心生法生。則一切惟心。法生心生。則一切惟法。互奪則心法兩亡。雙照則心法宛爾。而皆體是法界不可思議。所謂因緣即中。圓教義也。今阿難雖述其文。不達其義。堅執緣影為自心性。而雲隨合隨有。不定內外中間處所。尚非藏教法心生片義。況全義耶。

  壬二、破斥三。初牒計。二正破。三結破。癸、今初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阿難雖則雙述心生法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無體。計此緣影以為能合。種種諸法以為所合。故佛牒計中不須更出前之兩句。以前兩句非彼妄計張本故也。

  癸二、正破又二。初破無體。二破有體。子、今初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夫妄心的確無體。但阿難久執有體。不達本無。故今得以無體難之。是心者。指彼所執緣影也。既不知緣影非心。則必妄謂有體。斷斷不敢承當無體之義矣。六塵十八界。全體皆即自心。今獨計此緣影以為自心。則塵界並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無體之緣心。來合諸法。何異欲以第七無體之塵。合成第十九無體之界乎。是義必不然矣。

  子二、破有體又二。初約內外出入破。二約一多遍不遍破。丑、今初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塵之眼。不能有見。緣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

  丑二、約一多遍不遍破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先立四句。然後一一破之。初一體句。謂四支共一心體。故以咸覺為難。設使咸覺。則挃無偏在。今挃既偏有所在。則咸覺義墮。而四支共一心體不成矣。次多體句。即是多心。故是多人。三遍體句。謂一心滿於四支。與前四支共一心體是同。故亦同前所難。四不遍句。謂一心不能遍應。故宜一處有知。一處無知也。今汝不然句。總結四句皆非。

  癸三、結破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