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曆史上,一般熟知的凈土宗祖師就有十三位,其他宗派的很多祖師大德也都弘傳凈土法門,也都有自己的凈土思想。這些凈土思想彼此之間是有差別的。
經過歷史傳承之後,我們會接觸到很多信息和資料,初學的人會覺得難以抉擇。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究竟地闡明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真實意,最能契合我們這種通身業力的凡夫根機。
比較起來,我們之所以要選學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彌陀自說
正如前面所介紹的,古今相傳,普遍公認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既然是彌陀化身,他所說的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宣說的。印光大師說: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
我們既然要往生阿彌陀佛的凈土,當然要以阿彌陀佛親自化現的善導大師所解釋的凈土思想作為我們的依准。
二、楷定古今
「楷」是楷正,「定」是決定。古往今來,所有對往生彌陀凈土的解釋、說法,都要依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為標準,符合的就正確,不符合的就不正確。
大師當時為什麼要寫這部《觀經四帖疏》呢?是因為大師看到古今有不少法師站在聖道門的立場,錯解、誤解、曲解《觀經》等凈土教理,沒有顯明佛的真實本意,使得絕大多數的根機不堪修持。
善導大師面對這種狀況,很是憂心,悲心殷重,就說:我要寫這部《觀經四帖疏》,來楷定古今。
而大師寫作時,每天晚上夢中都有一位聖僧前來指導,要如何如何寫,這位聖僧就是阿彌陀佛。《觀經四帖疏》寫完之後,連續三晚諸佛菩薩都顯現善導大師夢中證明:此《觀經四帖疏》所釋教義,深合彌陀願意,深順諸佛悲心,決定無誤。
所以,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也被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
善導大師自己在《觀經四帖疏》的最後說: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其他歷代祖師的註疏能用這種口吻說「楷定古今」的,還沒有見到過,只有善導大師才這么說;而且「楷定古今」所楷定的,都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不是一般人。當然,現今這個時代,各種不同的說法,自然一並被楷定。
我們就依善導大師思想為標準,符合的就聽從奉行,不符合的就舍而不行。
三、正宗傳承
一般人學習凈土法門,對「傳承」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因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誰都可以念;凈土法門也不必非要像禪宗那樣以心印心、有嚴格的傳承關係,似乎顯得很鬆散。
當然,這也說明它普及、易行、簡單;但是,並不是說凈土教法就沒有規矩,就沒有教理的組織結構,其實是有的。
中國的凈土宗,從南北朝至隋唐時代,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思想,是純粹的凈土教義。
可是大約在唐末五代時期,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主要著作因為法難、戰亂等原因,在中國失傳了。接下來宋、元、明、清這段時期,因為各宗的大德善知識都感覺到凈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都來弘傳凈土法門,引導修學各宗各派的人歸入凈土法門,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諸宗匯歸凈土」的局面。
這樣,一方面使得凈土法門極大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凈土法門的宗義變得駁雜,雜有禪宗、天台、華嚴等各宗的思想。
所以,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凈土理念,一般都比較雜,比如「教宗天台,行歸凈土」,或者「教依賢首,行歸凈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歸凈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善導大師一系的傳承斷代了,後人對一代佛法的判教、認識,失去了凈土宗的立場,理論上只能站在禪、天台、華嚴的判教立場。可是在行持方面,他們也覺得靠天台的教觀,靠華嚴的理事無礙觀,無法當生了生脫死,最後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繞了一個彎過來,解門和行門之間不一致,不純粹。這些理念,就對一般修學凈土的人有了影響。所以,現在一提到凈土法門,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理解隱含其中。
善導大師的思想不一樣,它很純粹,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站在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立場,以凈土教理解釋凈土法門,完全不夾雜禪、天台、華嚴的思想,是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標準的凈土宗思想。
我們學法要依傳承。
四、開宗立教
善導大師集凈土宗之大成,他的凈土思想最豐富,最圓滿,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釋,還是行持、儀軌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備的。
不論是佛教研究者,還是凈土宗的行人,教內、教外都公認善導大師是凈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即所謂「開宗立教」的祖師。也就是說,善導大師凈土思想就是這一宗、這一法門的旗幟。
天台宗是智者大師所創,如果要修學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思想就是標準;離開智者大師談不上天台宗。
凈土宗,善導大師所說就是標準;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凈土宗。凡是與善導大師所說相違背的,通通棄而不依。
五、必定往生
我們依據善導大師的教法,得到的利益就是必定往生,沒有任何不確定性。
如果依據其他的解釋,未必能達到必定往生,因為攝受的根機不一樣。比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很明顯,這是受到禪宗的影響,這就不是引導我們這樣妄想紛飛的凡夫,不是站在我們的立場所講的,我們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聽信了,你往生就不定,就打退堂鼓了。
往往有很多弘揚凈土的法師、居士,對往生凈土自設一些條件和標準:你念佛如果達不到一心不亂,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片;達不到功夫成片,至少要達到功夫成串;達不到功夫成串,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線。
總之,達不到標準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個「不能往生」,「若不能這樣,就不能往生;若不能那樣,就不能往生……」
對照我們自己,很少人能做得到。按照他們的理念修行,必須達到標準,關鍵是達不到怎麼辦?
如果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就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恐懼和擔心。在《無量壽經》里,法藏菩薩發願說:
我們有很多恐懼、擔心。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我煩惱這么多怎麼辦?我貪瞋這么重怎麼辦?臨終沒法保持正念怎麼辦?這些,還是要找到源頭——阿彌陀佛為我們安心。
善導大師把阿彌陀佛的願心——法藏菩薩的誓願功德完全展現出來。我們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念佛必定往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稱名念佛是「正定之業」,沒有任何不確定性。善導大師的話聽起來令人信心倍增,他經常講「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即得往生」……往生萬不漏一。
六、普契時機
由於各宗立場不同,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視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樣,描述也不一樣。
比如說,站在天台宗的立場,就判西方凈土有所謂「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庄嚴土,常寂光土。凡夫只能往生最低的凡聖同居土。
可是,善導大師站在阿彌陀佛本願急救罪業凡夫的立場,判極樂唯是報土,凡夫乘佛願力,與大菩薩平等往生極樂報土。這兩種判釋,可說有天壤之別。
第一,腳跟要站穩。
腳跟怎麼站穩?我們是什麼人,是什麼根機,要看清楚看明白,要站在「我本身是一個罪業凡夫」這樣一個立場上。
第二,目標要明確。
我們盯住阿彌陀佛不會有錯。不然,你晃來晃去搖擺不定。我是一個妄想紛飛的人,一輩子修行,就是為了克服妄想,可好多年也沒有克服得了。克服不了,又起一個擔心、疑惑:我用了這么多年的工夫,還是妄想雜念,這豈不是完了?這樣就產生了障礙。
站在我們本來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場,這樣的凡夫、當下的面貌,有沒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們就不必那麼擔心害怕了;沒有,打破頭也得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