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精進心?(宣化上人)

什麼叫精進心?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微妙圓滿純真,由這個真精,而發出一種變化。於是乎,「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從無始以來這種種的習氣既然都變了,就都變成一種精明的智慧


「唯以精明,進趣真凈」:以這種精明的智慧,再向前去精進精進到什麼地方呢?精進到這個真清凈地方,真清凈地方就沒有一染污


「名精進心」:這就名叫向前精進的進心住。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在這個心進趣到真凈的境界上,「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心也明了了,就有一種真正的智慧了。所以這時候這個智慧純了;「純」,就是一點雜的念也沒有了,其他愚痴妄想完全都沒有了。在前邊不就「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了嗎?


所以這兒是純以智慧「名慧心住」:這叫智慧信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就不要放鬆了這個智慧,要執持這個智慧光明,周遍法界而寂然。「寂」,就是寂靜。「湛」,湛然;湛然,就是清湛。


那麼寂靜而清湛,「寂妙常凝」:「寂湛」就是「寂而常照」,「寂妙」就是「照而常寂」。照而常寂,這有一種妙「常凝」,這個凝就好像凝結似的。什麼凝結了呢?是這一智慧所凝結的。這個智慧,以前還淺一點,現在就又深一層了。由這個智慧水一常凝了,就「名定心住」:「凝」就是一個「定」,智慧定力了,這叫「定心住」。

有了真正定信心住了,這時候,不會人家說:「啊,這個好啊!」就跑到這邊去了;說:「那個法師不錯!」又跑到那個法師那兒去學;這個說:「某某法師講得好啊!」也就跟著這個「好」跑去了;那個說:「喔,某某法師講得不好!」他又也跟著人「不好的」轉了。這沒有定力!有定力,不會總東跑西跑的,不會東風來了向西倒,西風來了向東倒,也就是「八風吹不動」。

「八風」,這八風知道不知道?修行是不容易的。講到這兒,講講蘇東坡。這蘇東坡,叫東坡居士。在鎮江金山地方,他和佛印禪師一個在江南,一個在江北,兩個人常常地談禪說妙,研究佛法。因為蘇東坡中國宋朝一個很有學問的famous man(名人)。他學問非常好,也打坐,也修行有一次打坐見了一個境界,就寫了一首偈頌,叫工人把這首偈頌拿給佛印禪師

偈頌怎麼說呢?「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稽首,是拜;天中天,就是佛。他說拜佛的時候,有一種毫光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了。「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說,八風也吹不動他,他端然正坐到那個紫金色的蓮花上,都如如不動的。

八風是什麼呢?現在講給你們聽:(一)稱、(二)譏、(三)苦、(四)樂、(五)利、(六)衰、(七)得、(八)失。

(一)稱:就是稱贊你。說:「喔,你這個學生真不錯!真用功!你品性又好,又守規矩,一切一切都好!」你不要以為稱贊就是好了這一稱贊,你心裡就搖動了,就沒有定力。(二)譏:就是譏諷你,譏刺你,說話令你忍不住。譏諷的話,好像:「啊,你真好啊──」聲放長長的,這就不是真正讚歎你,在這其中,就是說你不是真好,他這么把聲放長了,這叫「譏」。有的時候,你受人一譏刺,也就發起脾氣了:「啊,你對我這樣子!你對我這么沒有禮貌!對我這么不客氣!」這譏諷,也是一個風。(三)苦:有一切的苦的境界來了,這也是一個風。(四)樂:樂的境界,令你快樂你不要以為令你快樂就是好事你這么一搖動,這也是風。(五)利:就是利益對你有益處。(六)衰:就是對你沒有益處,對你不好了,衰敗了。(七)得:就是得著了。(八)失:就是又失掉了

你得著東西歡喜,失掉東西不高興。譬如,某某人有一個最好、最放不下的收音機,這是最新式、最名貴的一款;他買了一個,甚至於晚上睡著了,做夢都掛著這個收音機。這收音機、或者影相機或者是傳真機、或者……總而言之,是你最心愛的東西。你買來,這算得著了,得著誰不想啊?這個東西你愛惜,旁人也一樣愛惜,有人看見你這個東西這么名貴、這么值錢,於是看你不防備的時候就偷去了。偷去了怎麼樣?你這心裡,喔,生了煩惱生了無明了,這都是被八風吹動了!

那麼蘇東坡寫完偈頌,叫工人拿過江給佛印禪師看,請佛印禪師批評批評看他這首偈頌作得怎麼樣?你說佛印禪師怎麼樣啊?也就寫了個字。這四個字很有意思,但是蘇東坡受不了這四個字,一看這四個字,就發了火了。這四個字究竟什麼字呢?就是「放屁放屁」,這么四個字給批上了。

拿回去,蘇東坡一看這四個字,就發起脾氣來了:「啊,這個和尚真是!怎麼罵人哪?我寫得這么好偈頌,他來罵我!」於是穿上衣服,氣沖沖地就找佛印禪師晦氣去,要去同他打架。一見佛印禪師,蘇東坡說:「你怎麼罵人哪?你這和尚!」佛印禪師說:「你說你『八風吹不動』,怎麼我放兩個屁,就把你從江那岸打過江這邊來了呢?」蘇東坡一想,自己說八風吹不動,人家說兩個「放屁、放屁」,自己就受不了了,你說這怎麼會吹不動呢?於是自己又低頭認輸,就回去了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