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這是立家立業、滅罪得福之本

  張奐伯教子女之事,乃知體[1]而不知用,不可全取為法。至於幼時,又須以因果報應之事,與凈土法門利益,於學堂回時,諄諄訓誨。則子女現時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2];將來以為立家立業,及滅罪得福之本

  若全不與學堂交涉[3],則不諳[4]時務。縱有作為,亦難進步,況庸常者乎?在家人必須先要得一謀生之法。

  奐伯之舉,可用於三十年前,不可用於今日。今之時,是何時也?乃偽妄[5]排擠,互相競爭之時。倘與伊等全無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難以安身矣。

  (中略)

  名者,實之賓。必須常垂訓誨,令諸子女世間道理,知佛法道理將來為人父母時,自能為子女立規立法。不至雖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皆以堪作佛祖之姿,為自他人天之正路,掘地獄深坑

  其源皆由於乃父乃母,初未嘗以因果報應之若事若理,以啟迪之故也。「因果不講,則名實絕不相應矣,而況欲得為聖為賢、成佛作祖之實效乎哉?「因果」二字,為今日救國救民之正本清源,決定要義,舍此則無術矣!況教子女乎哉!(正編復永嘉居士書)(《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大師著,欣猒編)

  註:

  [1]體: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

  [2]虞(yú):憂慮

  [3]交涉:關連,接觸。

  [4]諳(ān):熟悉,精通。

  [5]偽妄:虛假,不真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