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六編(七)02凈土資糧:信、願、行

  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六編(七)02

  第六編凈土資糧:信、願、行

  第十八章信願與菩提

  第一節大乘菩提心相狀

  二、菩提心的相狀

  大乘行人菩提心,由於當人的根性與時節因緣差異。遂致發心的相狀錯綜復雜。省庵大師曾將行人發心的相狀類分為八種,即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茲具述如下。

  (1)發心有邪正。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即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2)發心有真偽。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3)發心有大小。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牢獄,視生死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4)發心有偏圓。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眾生,故願度脫;自性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知曉上述八種發心之行相,自己應審度思察。邪偽小偏四種發心,理應捨去;正直大圓四種發心,理應擇取。如是所發之心,即名真正發菩提心。

  大乘菩提心不僅有內涵與相狀的差異,而且發菩提心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概言之,大乘行人菩提心有隨事發心與順理發心二種

  (1)隨事發心,又稱行願菩提心,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願斷煩惱如來斷德正因;願修善法是如來智慧正因;願度眾生如來恩德正因。三德整合即是無上菩提心。

  (2)順理發心,又稱勝義諦菩提心。信解諸法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廢棄斷煩惱,修善法。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如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總之,大乘菩提心內涵與相狀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智悲並運,六度齊修。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本大乘行人應遠離二乘根性。龍樹菩薩開示:「若隨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隨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隨二乘地,則為大怖畏。」②凈宗乃大乘圓頓佛法菩提心的有無直接關係著能否往生。二乘種性的人,不能成就往生凈土。吾人應深加警覺

  三、菩提心的功用

  菩提心的功用大乘經論與祖師大德多有闡釋。概言之:菩提心是萬善中王,是諸佛本源眾生之慧命,大事因緣,莫過於發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③

  發了菩提心,則為真正的大乘行者,入菩薩數,若修證出現(如煉礦出金),則為天人師,為世人所重。《華嚴經》記載:「爾時彌伽長者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迦遽即下師子座,於善財所,五體投地,散金銀華無價寶珠,及以上妙碎末旃檀,無量種衣以覆其上,而稱嘆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為不斷一切佛種。」善財一生證果,龍女八歲成佛地獄發心頓超十地,沙彌發意已越二乘,皆屬菩提不可思議的力用。

  初發菩提心與菩提心的修證出現,功用雖有懸殊,然初發心尤顯難能可貴。發菩提心的果報雖然在圓證佛果,而發心的華報卻首先體現在往生凈土。因為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所以能感得寬廣平正的西方凈土長遠無量的正報壽命。西方凈土依正功德,除菩提心,無能荷當。①

  知曉大乘菩提心的內涵、相狀與功能,對凈宗修持有莫大的幫助,凈宗尤重發菩提心。凈宗菩提心即含攝大乘菩提心的所有內涵與功能又有獨特的內涵與功德。凈宗菩提心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同中有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