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寺舍利寶塔的由來

uploads/content/2022/may/1a6e86cbf3f77bcb5ac3a0ca6551eb04.jpg" />  龍興寺舍利寶塔位於成都彭州市。古塔七座,其層次都是奇數,這與我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有關。佛教的許多形象和活動也都採用奇數,以此來表示清靜、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習慣上塔的營造為單層,又以7級為標準層數,因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龍興寺塔為17層,堪稱全國級數最多的古塔。   龍興寺塔屹立在彭州市區龍興寺內天王殿前的中軸線上,展示了我國早期佛教的宏偉氣勢和勞動人民的高超技巧。是一座高41.5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磚塔,它與舊日高大的城郭、挺拔的蒼柏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妙的風景畫。詩人、畫家的筆下,經常有它的形象出現,給人們帶來了藝術享受,外地遊人莫不來此一睹它的風采。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32年)立佛教為國教,在釋迦牟尼死後200多年(約前272年—前226年),將佛骨舍利分為8.4萬份,在世界各地於同一天內建了8.4萬座塔,用以供奉。其中在我國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龍興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20世紀30年代有葉濟瀾者,在所撰《四川的彭縣破塔何以不全倒塌》一文(載民國十七年出版的《東方雜志》第25卷第17號)中,竟稱龍興塔始建於周穆王(前947年—前928年)時野舍尊者。清光緒四年(1878年),邑人呂調陽主修《彭縣誌》時,又根據咸豐元年八月,有男子夜盜龍興塔頂朱雀,雀口銜一銅鈴,上刻甲子年志公為十八頂造,女弟皇氏九娘施;又發現塔的檐馬舌上鑄有“大同二年”四字。從此大書特書地定為梁塔。加以民國十一年臘月二十九日(1923年2月14日)該塔東南、西南二角倒塌後,人們獲得眾多的鑄品,見到一軀佛像的蓮座下有“大同二年邑子(即弟子)蕭衍造”之文又有銅鑄一具,前有坊表,下有金鋪,金鋪邊棱也有大同字樣。故古塔建自梁武帝也就堅信無疑,而民間也有梁武帝皇氏九娘與著名僧人寶志禪師一夜賭修而成說法。   近年來,建築、考古專家張馭寰、林向等先後實地考察,以其外觀為空筒形結構建築風格、磚型,結合文獻論證,認定建於唐宣宗大中年間(847年—860年),而字磚、檐馬、朱雀銜鈴等梁代大空禪院遺物,則為建塔時所利用。   龍興寺塔由於建在平原松軟的沖積層上,修塔時採用黏結性能較低的黃泥漿,磚為墓磚,規格長短厚薄不一,有漢魏六朝幾何、錢幣、聯壁、雲墳等花紋磚和隋代的寶相花紋磚雜砌,其中空如竹的正方直筒形,僅有三個用磚疊澀的樓層,缺乏橫向拉力,因而整體性較差,若遇地震波沖擊,塔身會大幅度搖擺,致命沿著上下成直線排列的合洞從中剖裂,因多次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末就垮去東北一角,又說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為鞏固新生的大西國政權,鎮壓武裝判亂在此試炮轟倒的。清乾隆中期塔體益壞,出現了“早晚有煙霧自頂出,層疊入空,目中乃滅。每出常經十餘日不散”的奇特現象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瀘定磨西7.5級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壞程度,中部縱裂,形成兩峰並立之勢,歷久如故,人稱“天彭破塔”,成為天府一大奇觀。時任川陝總督岳鍾璜的《題北塔》詩中,就有“立塔中分勢欲離”、“永鎮天彭第一奇”的佳句。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僅一隅了。因原塔身自十級以上逐級內收縮小,這所剩一角的內收曲線,特別突出地顯露出來,遠眺如懸弓天外,近視若騰蛟沖霄。每當夕陽西下,龍興破塔殘影,倒映在附近鴿子市方圓數丈的天池中,宛如一枝玉筆直指霄漢,人們安坐池邊的吊腳樓上,一杯清茶,聽池塘蛙聲一片,觀水中倒影,其樂融融,這就是多年來文人贊譽的“青蛙望北塔,玉筆點天池”的由來。   龍興寺塔歷經自然和人為的破壞,雖搖搖欲墜,岌岌可危,經過1933年松潘疊溪地震,1976年南坪大地震的考驗,仍安然無恙。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特別是1981年5月1日,被一蘇姓精神病患者拆毀6層,只剩殘高18.74米後,已失去它昔日的風采,塔基也已開裂,千秋古塔瀕臨倒塌之虞。   1940年冬,能海法師(解放後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蒞彭講經,禮掃殘塔,深感痛心,毅然發願重建,設立“重建益州龍興寺舍利塔籌備委員會”,在成都、重慶、上海天津等地募化,在縣境新興鄉太平寺建大窯四座,燒製造塔紀年專用塔磚。在龍興寺內,仿加爾各答金剛舍利塔式樣,建造了模型塔,以探索研究建塔經驗。這座新建成的舍利模型樣塔,主塔高12.33米,4小塔高5.11米。1986年由佛門善男信女募資粉糊裝修工程,安裝寶頂,於塔身嵌入844尊佛像。趙朴初會長為樣塔題寫塔名“龍興舍利寶塔”。班禪額爾德尼用漢藏文分別題寫:“南無吉祥釋迦牟尼佛”。現已列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國運昌隆,人民幸福,黨的宗教政策日臻昭顯,弘揚佛教文化團結廣大宗教界人士,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四川省佛門高僧寬霖、遍能、隆蓮、清定和龍興寺住持正乘和尚等諸山長老聯名上書發願重建龍興塔,完成能海未竟之事業。受到廣大佛門善信和各界人士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當地黨政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彭縣人民政府於1992年以彭府函第86號文件正式批複同意佛教協會自籌資金修建。成都市文化局也以成文物發(1992)第40號文件批複,以消除垮塌險情,改善城市景觀,同意拆除龍興古殘塔,重建新塔。同年5月25日,在成都文殊院成立了以清定法師主任委員,海山、真意、正乘為副主任委員的四川彭縣重建龍興舍利塔委員會,禮聘全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為名譽主任,受到他的高度贊賞,認為修建新塔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並首獻人民幣5萬元表示支持。重建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財務組、總務組、監察組等辦事機構,正乘擔任了大量建塔事務。1992年12月31日(農曆臘月初八),龍興寺開始拆除重修,由中國第五冶金建設工程公司公司四處承建。 1993年3月26日,彭縣人民政府彭府函第25號文件:同意新塔建成後屬於宗教財產,歸縣佛教協會所有,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由縣佛教協會負責使用管理。繼由統戰部等九個部門組成建塔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建塔中的有關事宜。劃拔建塔基地2390平方米,補償30萬元用於建塔的前期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建塔籌備工作,經建塔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於1994年4月19日(農曆三月初九)上午10時在龍興寺內舍利塔前舉行奠基典禮。有國內外三寶弟子社會各界人士一萬多人蔘加了奠基儀式,四川省、成都市有關領導到會祝賀,掘土奠基,並祈禱塔事吉祥,開展法會十天,進行顯密佛事活動。   新塔完全按國家城市規劃,由四川省建築設計院本著體現佛教建築風格的特點進行設計院,根據當年能海法師仿印度加爾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殘塔塔身拆除後,用鋼筋混凝土加固封閉了地宮,開始建築大型龍興寶塔,由1座主塔和4座隅塔組成,分為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整個塔基為30平米見方,深挖土方達7000多立方米,並用鋼筋混凝土澆注,面積900平方米,厚10米。為保證耐久、耐磨,塔座地面採用大理石鋪面,規格為600毫米×600毫米×80毫米。塔身均呈方錐形,上小下大,塔形雄偉、挺拔、莊重,四隅小塔中衝突而出,騰空而起,寓意佛教文化深刻的內涵。   主塔高81米,內設5個塔室,展覽釋迦牟尼佛應化事跡及佛門書畫物品。其牆面用浮雕佛像壁畫,並有雙向樓梯直上64米塔頂平台,觀賞天彭風光,四隅護塔各高26.7米,塔身為鋼筋混凝土筒體結構。   塔座由黃、紅色花崗石,塔身、塔頂外裝飾採用斬假石面,安置銅質漆金塔頂,並配避雷針,以四角主盤為引下線,每合供銅鑄、玉雕佛像,計1080尊,並供奉如來舍利,裝藏龍藏巴利語藏,藏語系藏經台灣佛陀基金會贈送的《中華大正藏經》等經典法器76箱。   這一重大工程,一開始就受到了國內外有關人士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清定法師籌款117萬元香港聖一法師捐資22萬港元,上海越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小弟和上海寶藏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文斌各捐資30萬元美國宣化上人及壽治大和尚各捐資1千美元日本洛南高等學校附中校長虎頭佑正捐資2萬日本以及國內外四眾弟子等爭先敬資。歷時三載,耗資2000萬元,於1997年末竣工,氣勢恢弘的龍興寶塔巍然屹立於天彭鎮北。塔基前後門敬產豐碑和鐫刻漢白玉漢、美、日、藏4種文字,由馬識途題寫“龍興舍利寶塔頂”,四面佛像座前分別刻出由四川省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馮修齊先生撰書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楹聯。   南面:氣貫九峰,勢薄諸天,法雨祥雲開凈地;脈通三昧,形鍾五嶽,金剛寶座鎮彭門。   北面:北廢無常修持有道,慧心遍拜千尊佛;聖凡同理,因果異途,定力直登萬仞山。   西面:溯阿育以還,古塔猶存,叢林煥彩;自會昌而後,地宮無恙,石佛重光。   東面:名剎憶高僧,遠紹曇摩,近尊能海;神州興寶塔,南流湔水,北峙岷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