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

  下面舉個例子,他營什麼眾務?營是經營,許許多多這些事務。下面佛舉個例子,譬如:

  【造七寶塔。】

  造多少?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寶塔做得太多了,不是一個,像今天在世界上,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去造七寶塔,造那麼多。那你就太多了,多營事務。

  【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這個『我』是佛自稱,佛並不喜歡人這么做。由此可知,在我中國古代,佛門有位大護法梁武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以他國王之尊,用國家財富造了佛寺四百八十座,度僧,就是度出家人,人家喜歡出家他也歡喜成就出家,十多萬人,自己以為功德很大。那個時候剛好碰到達摩祖師中國來,達摩梁武帝梁武帝很得意,在佛門做這么多好事,就向達摩誇耀,我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人十多萬人,我功德大不大?哪裡曉得達摩祖師給他澆一盆涼水,說「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是味道,很不高興,從此以後就不理他。達摩祖師沒有人護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沒人理他!達摩的是真話,如果要說幾句奉承話,國王,你的功勞大得很!那梁武帝不變成他的護法嗎?出家人句句都是講實話,沒有功德

  梁武帝的是什麼?做的是福德。諸位要曉得,福德功德不一樣。功德定慧,你建那麼多廟,度那麼多出家人,與你修定、修慧毫不相干。定慧功德譬如說持戒持戒要得定,持戒就是功,得定是德,這是功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這個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功德福德是有差別的。福德我有福報可以送給別人享,功德沒有辦法自己的功德,決定不能夠贈給別人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能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遭了難,還要去受罪。福德可以給人與人共享,功德不可能。並無功德這就是說梁武帝老人家成就智慧成就,你們都念過《無量壽經》,比不上世饒王。世饒王真的覺悟了,舍棄王位出家修行,就是法藏比丘,以後就是阿彌陀佛,梁武帝怎麼能比得上!這就是說功德福德差別很大。

  佛在此地這個意思勸勉我們,要真正修行,這個重要,這些雜務事情是愈少愈好。百丈大師在當年跟叢林建立的清規,他老人家叢林二十條約裡面,第一條就是「叢林無事為興盛」。佛法什麼叫最興盛?無事就是興盛。這個話很有道理,與佛在經典上、與達摩師說的完全相應。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佛怎麼教導我們。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這個話說得太明白了。『波羅蜜相應之法』就是般若,此地這個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般若相應。在中國,《般若經》代表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我們上次在此地,用了個月時間這部經講過一遍。要與智慧相應,《金剛般若》可以說是高等的智慧圓滿智慧,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智慧相應。下面經文跟《金剛經》完全相同,『乃至受持四句偈』,《般若經》經上一四句偈,這個「一四句偈」並沒有特定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像《金剛經》上任何四句你能夠接受,你能夠讀誦,你能修行,依照經典的教訓,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你去做,而且『為人演說』。演說是兩碼事情,「演」是表演,做出模樣給別人看。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出家人是社會大眾的樣板、榜樣你想想看我們的言語生活、行為、起心動念,可不可以社會大眾樣子?能不能與社會大眾榜樣?這是佛教導我們的。「說」是為他解說,你做個好樣子,人家看到一定很羨慕,一定會向你請教,請教的時候你就給他說明。

  我們在外國外國人看到我們這個形象他很歡喜,他覺得我們的生活快樂,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他就人來問,你們生活為什麼過得這么快樂?我們就告訴他,我們學佛學佛快樂。佛是什麼?一步一步就來問,我們就把佛法介紹給他。你要想快樂你就學佛外國人信基督教的多,學佛基督教沒有違背,佛是老師上帝是你們的爸爸,那不違背。你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來,我教你教你怎麼快樂、怎麼長壽、怎麼樣會不老,我教你!他一聽就歡喜得不得了,他也怕老。你要做樣子給人家看,人家向你請教,你再給他說法,叫為人演說。這個人真正供養佛,《普賢行願品》裡面這叫供養,依教修行供養,這真供養。後面佛說為什麼,『諸佛菩提』,菩提覺悟,是正覺,一切諸佛的大覺是『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多聞就是底下講的讀誦、修行、演說,是從這個地方生的。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

  這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要明了的,這是特別告誡。『若有菩薩』,假設有菩薩歡喜搞許多世間的這些事務,喜歡搞這個。而且妨害真正修行菩薩,他逼迫這些真正修行菩薩跟他一起去『營於眾務』。佛就說,這個人『增長業障』,沒有福利,福是福報,利是利益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真正的福報真實利益是從智慧生的,佛法的修學是叫你智慧。『三種福業』就是指前面『讀誦修行演說』,三種是指這個,不是指其他的

  【是故彌勒。營事菩薩。】

  經營一切事業的這些菩薩們。

  【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你不能去障礙他,不能去為難他。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

  這多半是初學,很用功菩薩

  【於修禪定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修禪定功夫比初學人高,他的心更清凈,他的事更少,你也不去找他的麻煩也不要去障礙他,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的教訓。後面佛還有比喻,真的是怕我們不明了這個意思,一層再一層的為我們宣說。請看經文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

  這個就多了。『一閻浮提』究竟是多大?我們就以一個最簡單比喻來說,咱們這個地球,閻浮提比我們地球還要大。就算是地球吧,今天講全世界的營事的菩薩,經營一切事務的菩薩

  【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

  對於一個真正想修行辦道者。

  【應當親近供養承事。】

  不但不能障礙他、為難他,你還親近供養、承事他,那你就對了,你真的就是依教奉行。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句話好懂。這個修行比你的程度高,比你的功夫深,你遇到了,不但不能障礙為難,你也要親近供養、承事。『勤修禪定菩薩』,諸住要記住,這個地方所講的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他講的是大前提、大原則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凈心的,都是勤修禪定菩薩禪定個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根據《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的意思,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是慧,慧是不糊塗,沒有一不清楚。雖然清楚,絕不動心,看到再好的東西,不起貪心,看到再不如意事情,不起瞋恚心。你能在一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永遠保持你心清凈平等這是定。不是叫你眼不要看,耳不要聽,不是的,那你就錯了。你樣樣都可以接觸,樣樣明了,但樣樣不著,不執著不受他的影響,那是禪,合起來叫禪定,此地是講這個。無論修學那個法門,無論修學那個宗派功夫得力,就是修禪定菩薩,這是指功夫真正得力之人。底下經文說: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我們以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行為對待真正修行人,佛就歡喜佛說這是善業,諸佛如來隨喜諸佛如來都悅可,歡喜、許可你,你做得對。再看下面經文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不但是獲福德,而且是『福德之聚』,無量福德聚集在一起,你能夠得大福報這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勤修智慧菩薩層次高了。前面講初業菩薩智慧菩薩智慧菩薩通常是指法身大士,最低限度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智慧菩薩。正如《金剛經》二句一偈所說的,這二句就是剛才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首偈就是後面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這首偈是智慧之觀。我們今天講宇宙觀跟人生觀那是究竟圓滿智慧的觀察。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正是看破、放下,就入佛與大菩薩境界。你對這種人你承事供養,你獲的福就大。為什麼獲福之大,我們平常講經的時候都曾經說過,在這里不要再浪費時間,特別是《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得詳細。後面也有略說。

  【何以故。】

  為什麼?

  【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

  佛在此為我們略說。學佛就是學智慧佛法智慧之法,佛學智慧之學。諸位要記住,我們學佛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目的說出來,學佛人求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智慧你有智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連了生死三界成佛作祖的問題都能解決,何況世間事。世事要跟突破六道輪迴來比,世間事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樁,有大智慧,怎麼會不能解決?學佛之人沒有別的,就是學智慧。諸位要看六祖壇經》,六祖所表演的,沒有別的,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三界六道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佛在此地這句話是勉勵我們,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出家想作菩薩,你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你應當精進,應當發心,應當修學智慧。到這里是一個段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