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一章)

  第一章一部偉大的哲學巨構03

  眾生宇宙第一因的困惑

  當玄法師到達印度時,佛教印度已經沒落了。戒賢法師已一百多歲,還在玄奘法師的到來。當時的婆羅門教派恢復了學術地位,印度學術辯論非常民主,這些教派辯論得很厲害,還有全國性的公開討論。當時有人問佛教徒:『見道時是什麼境界?』答:『無所見、無能見,能所雙亡,即無所見境界,也無能見的作用。』但既無所見,也無能見,又如何知道是見道了?因此這一問就膠住了好幾年。剛好玄奘法師到了,答以千古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解決了這一論辯紛爭。過後一百多年在中國又有人問:『請問這一又是什麼?』可見一個最高的修道境界要把它變成一個學術論辯,問題則永無窮盡。現在我請問在座的人這一知是能知?還是所知?不管能知或所知,皆非見道之境,要特別注意。

  序文的第一段提到,眾生的根源本來『真源湛寂』,為什麼會生出山河大地來呢?個個都是佛,為什麼變眾生了?一切皆空的,為什麼生起宇宙來?這些話《楞嚴經》里富樓那問過佛。普通經典說因無明而生。那無明怎麼來?妄想來。妄想又怎麼來的?學佛是大科學,要一步一步追問下去。永明禪師開頭即以《楞嚴經》的經義,反果為因來答覆『最初不覺,忽起動心』,可是『最初不覺』,它怎麼來的?第二,如此則承認本體本來是靜態的。但以宇宙萬法,不論形上、形下,無一絕對靜態的東西這是一大問題。所以研究佛法要注意,若說這是佛學不準問,權威性的禁止再問,那佛學就站不住腳了。

  全部《宗鏡錄》皆在對此作解答,也就是問題在此——『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換句話這是學了義中之不了義教。說宇宙萬有皆是一念無明妄想而來,試問:妄想怎麼來?你們打坐煩惱的就是妄想斷不了,你是否認為妄想斷了就是佛的境界?若說是,那你學成木頭幹什麼?若說否,那又何必學佛?本來你也妄想啊!一般人以為無妄想就差不多成道了,是錯誤觀念。要不妄想,吃安眠葯、麻醉藥、毒藥都可以達到,那他成佛了?這是個大問題。學理都沒有搞通,你想實證?這只是修腿,不是學佛

  再則,在序文當中有幾個大問題。人類文化宗教哲學科學的問題先擺開,先看下面一句由形上至形下的:『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說到業,你們嘴巴光掛著造業,事實都不真心話。什麼叫業?做什麼都是作業。無分善惡,作好的稱善業,作不好的稱惡業,還有不好不壞的無記業。業由心來,由動念來。所以心念一動就是業識的端由。本來都是佛,個個都是佛,本來自性清凈光明的,就是念頭一動把明白的正覺掉了出了毛病,就是念動的一動。因此有許多人以為打坐學佛,只要念頭不動就作佛了。根據這段文句來看,他們根本連道理都沒有搞通。這個動還不是指我們的妄念動,這個動可是大得很的。這兩句由形上而形下,反正是一念來的,宇宙萬有是一念『唯心』所造,所以叫了義中之不了義。但這個心動不是這個思想之心,而包括心物一元之心。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生命,一個念頭都沒有,腦子一點思想都沒有,很清楚的時候,這正是一念,就是念動,決不是靜態,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為有這一念,『因明起照』,有個照的作用。換言之,動由靜來,靜極必動,動極也必靜。你剛打坐那一剎那時,很靜、很舒服,再下去未必動,一切事物皆然。那個能動、能靜的誰在作主?要找這個,千萬不要以為盤腿一坐,沒得念頭這就是佛了。

  動念在照的作用上,『因明起照』,才有『見分俄興』。見分就是代表觀念觀念就出來了思想觀念都屬於見分,見道之見也是。第五層來了,『隨照立塵,相分安布』,腦子清楚,能夠照見一切,現象就出來了因明立照,因照見了思想作用就起來了,起來了就有分別,但是最後又歸納『如鏡現像,頓起根身。』宇宙來源沒有先後,同時來。其程式先後相差幾微,幾乎沒有差別,頓起種種作用這一段理論從《楞嚴經》來,引用的文字很美。

  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則因智而憎愛不等。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鎖真覺於夢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於昏衢,匍匐九居之內。遂乃縻業系之苦,喪解脫之門、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向不遷境上虛受輪迴,於無脫法中自生系縛。

  這里每一個字、每一句都不浪費而嚴謹。一篇好文章不管文言白話,音韻自然就出來,詩境界會把感情帶出來。《宗鏡錄》朗誦後,文章就會寫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