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法師:幸福在哪裡?佛法告訴你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時候,一毛錢一包的辣絲兒,一分錢一根的粘牙糖,我們吃的幸福感滿滿。一把冰糕棍,幾塊小石子兒,我們可以玩得不亦樂乎。經常是一個沙包、一根皮筋,或者一方粉筆繪就的格子就能讓我們沉醉很久。

  現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雖然極大的豐富,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丟了。

  各種新潮電子產品,新鮮勁兒一過就被放在角落吃灰;再好吃的東西,吃不上幾口就膩了;再好看的衣服穿不了幾次就壓了箱底。

  一顆充滿妄想的心,總想外求,求而得之,空虛;求之不得,痛苦。光陰年華,就這樣一點點被煩惱吞噬了,當我們回頭想找回我們的幸福感時,發現心已經迷失的太久了……

  在這個社會,無論是所謂的底層、中層還是上層,每個階層都存在自身的痛點。

  底層人連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都無法獲得保障;中層人雖然衣食無憂,但是也面臨孩子教育、生活環境等問題的困擾;上層人士看著身邊權貴一個個被查辦而惶惶不可終日

  伴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大,社會中各種矛盾越來越突出,戾氣越來越重。

  地鐵上經常看到有人因為擁擠而爭吵甚至打罵,外賣因為一個差評就可以提刀砍人,還有各種路怒症……

  有時不禁在想,這個社會怎麼了呢?歸根結底,這都是因為五毒的侵害。

  《佛說大人覺經》有雲:「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貪心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生嗔恨,如果愚痴不能覺醒就會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傲慢與懷疑使得各種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了各種亂象的產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人民的物質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精神上卻停滯不前甚至退後。

  小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所謂成功學理論,好像一個人價值的體現及認同感都是來自社會地位以及外在物質財富。為了所謂的成功,每天疲於奔命,能夠真正信任的人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淡漠。

  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錢、為了往上爬而不手段,可是真得到功名利祿後會覺得幸福嗎?反而更加惶惶不安,唯恐失去現有的一切。所以說,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從妄想煩惱中掙脫出來,找回迷失的本心

  真正的幸福,不是自身慾望達成的那一刻,而是一種意義的延伸。

  幸福分為三個層次:滿足、快樂意義。滿足是幸福最初始的感覺,隨之而來快樂覺受會持續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的長短取決於這件事意義的大小。

  如果單純是為了滿足個人,那麼這種幸福感覺來得快去的也快;如果是為了眾生,那麼這種幸福的覺受就會被無限的放大。

  說到底,真正的幸福不是來源外在的獲得,而是內心深處心靈的滋養。如何滋養心靈呢?布施就是很好方式布施比獲得更能得到幸福感覺,因為幫助別人的時候首先溫暖的是自己的心。

  外在世界物質是無限的,但是每個人能夠得到的是十分有限的,當有限的獲得與無限的貪心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痛苦

  因此,少欲知足的人往往更能夠感受到幸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於多大程度上可以擺脫對外界的依賴。收入越來越高,但是幸福感越來越低,有時候想想,好像什麼都不缺,但是又好像什麼都沒得到。

  佛經有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身體無常的,財富無常的,世界也是無常的,都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既然我們都知道本性為空了,何必還執著外物呢?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是因為外在世界的客觀因素,比如環境不好身體欠安、世道不公、經濟衰退,很少意識到其實這都心念在作祟。

  即使有一讓你到一個現階段各方麵條件都令你滿意的環境中去,過一段時間你仍可能會生出其他不滿。因此歸根結底,不幸福的根源是心念妄想太多

  環境是共業的顯現,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內心,把控自己的念頭當我們隨著修行的深入,逐漸能夠達到境隨心轉的境界的時候,我們就又可以找回曾經的幸福感了!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