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87cdd1bec8e27a3f0d5c5d53fa6c2dd0.jpg" />
金剛座
舍利寶塔位於內
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因塔
座上有五座方形
舍利塔,
故名為五
塔寺。 介紹 金剛座
舍利寶塔位於內
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因塔
座上有五座方形
舍利塔,
故名為五
塔寺,建造於清朝
雍正年間(
公元18世紀)。 該塔以磚石為結構建造,塔高約13米,建造
在台基上的長方形金剛座,下面是
須彌座,束腰部分是
磚雕獅、象、
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
圖案花紋;座身下部鑲嵌蒙、藏、梵
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
經文,字體非常工整,刻工講究、細緻;上半部分是千
佛龕,龕
有一個
佛像坐著,兩旁為寶瓶柱,龕上為
梵文六
個字的
真言,南面正中開著券門,門旁是四大
天王。門上正中間鑲嵌著蒙、藏、漢
三種文字書寫的"金剛
舍利寶塔"石刻匾牌。門內沒有梁殿,東南角有通往
座上的階梯,
座上設5座小塔,塔後照壁嵌有
蒙古天文圖石刻,是研究
蒙古族天文史的重要材料。 塔始建於清
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
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
三種文字刻寫的
金剛經經文,上層
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一座磚石結構的
喇嘛教塔,和首都
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 金剛座
舍利寶塔 金剛座
舍利寶塔,建於清
雍正年間(
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為慈燈寺(俗稱五
塔寺)內的一幢建築。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金剛座
舍利寶塔俗名五塔。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五
塔寺街。原為慈燈寺(俗名五
塔寺)內的一座建築。寺宇早就損毀,惟此
寶塔巍然屹立。塔系磚石結構,通高13米,平面為長方形。金剛座建
在台基上,其下層為
須彌座,束腰部分有
磚雕獅、象、
法輪、金翅烏和金剛杵等
圖案花紋;座身下半鑲嵌蒙、藏、梵3種
文字所書之《
金剛經》
經文,刻工細緻,字體工整。金剛座半部為
佛龕,龕中塑1座
佛像,兩旁為寶瓶柱,龕上為
梵文6字
真言,在其上面挑出短檐。金剛座南面正中開券門,門旁為四大
天王像,門上正中嵌蒙、藏、漢3種
文字書寫的“金剛座
舍利寶塔”石刻
匾額。門內為無梁殿,
東西隅設有通向金剛
座上的階梯。金剛
座上設置5座小塔,中間一座為7層,其餘四座為5層。各小塔
第一層嵌
佛像、
菩薩、
菩提樹等
磚雕;第二層以上設
佛龕,全塔共有1563個鎏金小
佛像。塔北的照壁上嵌有3幅精細的線雕刻石——蒙文“天文圖”、“
六道輪迴圖”、“
須彌山分布圖”,
都是珍貴文物。全塔造型比例適中,工藝技巧精細嫻熟,顯得玲瓏秀麗,是古代少有的美術建築。塔後影壁嵌有
蒙古文天文圖石刻,為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中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 建築結構 金剛座
舍利寶塔主要由金剛座和上部五個方形
舍利寶塔構成。這種
形式的
佛塔在
中國出現較晚,也比較罕見。塔為磚石結構,通高約13公尺,平面呈長方形。造型
優美,比例嚴謹, 在建築
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塔
身外面飾以雕刻塗釉加工預製的
琉璃磚,在邊緣和轉角處鑲以白色條石,光彩的
琉璃用於受光強烈的桃檐和塔剎,作重點裝飾。 金剛座平面作“凸”
字形,建於約高一公尺的台基上,
座下層為
須彌座,束腰部分為
磚雕獅、象、
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
圖案花紋。座的上部有七層短挑檐,
第一層檐下鑲嵌蒙、藏、梵
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
經文,刻工細緻。從第二層到第七層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種姿態的鎦金
佛像。 金剛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開有拱門,旁為四大
天王像,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
三種文字書寫成的“金剛座
舍利寶塔”漢白玉石
匾額。塔內用半圓磚拱,門內的無梁殿
東西角有摟梯通
上座頂,出口處是一座方形攢尖亭。亭北設置五座方形
舍利小塔,當中的小塔出檐七層,四隅小塔
形式都是五層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
佛像、
菩薩、
菩提樹、景雲等
磚雕,刻工精巧,玲瓏秀麗。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線雕刻石,
中有“
須彌山分布圖”,西面是“
六道輪迴圖”。塔後照壁嵌有
蒙古天文圖石刻,石刻用少數民族的
文字標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五
塔寺中最
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牆的蒙文天文 天文圖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
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
冬至圈、天南極圈。
它是迄今為止
世界上唯一用蒙文標注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