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凈福性生了,就得清凈的福報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阿難!我再你說說這個天人,苦惱和憂懸都不逼這身心了。「苦因已盡」:這苦的因已經沒有了。可是,「樂非常住,久必壞生」:這個樂,方才不是歡喜畢具嗎?這個樂並不是一個常常可以保持得住的,那麼久而久之,這樂就會壞了。

  「苦樂二心」:所以這天人也有的時候有這種苦的心、有樂的心。這二心,要「俱時頓舍」:到這遍凈天以後,他得到這個快樂;他如果執著這個快樂而不舍,這也是不對的;又要把苦樂二心,同時把它放下了,沒有苦,也沒有樂了。這時候,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快樂

  「粗重相滅」:所有的一切粗重的相都沒有了。「凈福性生」:清凈的這種福德性生出來了什麼叫清凈的福呢?就是這苦樂二心都沒有了,這時候就是凈福的性生了;凈福性生了就得清凈福報

  「如是一類,名福生天」:這一類的,就叫「福生天」。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舍心圓融」:把苦、樂二相頓舍了。那麼舍了這苦樂二相,凈福性生了,「勝解清凈」:這時候「勝解」,就是智慧比以前增進得多

  這種清凈智慧,「福無遮中」:又生這凈福無遮,沒有可以把這種福報給遮止的,這種福報大了!「得妙隨順」:所以由凈福無遮,就得這種隨心如意,恆順眾生。「妙隨順」,就是所謂「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就像水似的,你往東開一條河,它就東流;往西開一條河,就向西流。「隨順」,就是任運而行,你怎麼樣做都對,沒有不對的了。這種妙隨順,就是一切都任運,遂心如意遂心滿願。你「無入而不自得焉」,怎麼樣都可以,什麼事情都沒問題,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就叫「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這時候,就到將來將來未來未來那個時候的邊際上。什麼是未來的邊際?未來的邊際就是未來的邊際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這個名字就叫「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歧路。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歧路」:從前邊那個三禪天——就這個福愛天,在這個地方就有條路,一條路就是到廣果天,一條路就是到無想天。

  「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若於先前這個福愛天,得妙隨順心,現在他就有無量凈光,他的福德也圓明。依此從修而證,從證而住到這個天上,「如是一類,名廣果天」:像這一類的,他的德行也廣,他的果位也大,所以叫「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若於先心」:假設於福愛天這個心,「雙厭苦樂」:苦也沒有,樂也沒有了,「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在這個時候,他研究舍棄苦樂這個心,那麼研究來、研究去,總也不停止,於是乎他把這個「舍」的道理都明白了。

  「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這時候,他身心滅了,他這個心慮就「灰凝」,就是結成到一起。這時候,他修這個無想定,他的壽命是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可是這一的人,他既以「生滅」為修行的因,他就不能明白這個「不生滅」的性。「初半劫滅」:既然他沒有滅他這種「舍」——捨去苦樂兩種的心,這五百個劫,在最初的半劫他滅去他這個妄想心,滅了,就不生了。「後半劫生」:等到他最後的半劫——就是四百九十九個半劫,那時候他又生出這個妄想了;這個無想定盡了,沒有了。

  他說什麼呢?他後半劫生出妄想來,他這個無想定壞的時候,就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就毀謗三寶他說什麼呢?他說:「佛說的,四果阿羅漢已經生死了了,不受後有了;那麼我現在已經證到四果上了,怎麼又會受生死去呢?佛大約是打大妄語!」他這么樣子來毀謗三寶。其實他這個四禪天,並不是四果阿羅漢,這連初果都還沒有到呢!不要說四果。他自己誤以為是四果了,這就是錯認了,把四禪他認為是四果。這個後邊也會講的,那個無聞比丘,他修到四禪天上這個境界,就以為證得四果了,其實是不對的。「如是一類,名無想天」:像這樣的一類的人就叫無想天的天人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苦樂境所不能動」:阿難!這四勝流,一切世間苦的境界和樂境界都不能搖動他這個心了。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他所修的,不是真正無為,不是這個真的不動地;他不過勉強制止它,叫它不動,他並不是真到自己不動的那種地位上了。

  「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他這時候,在四禪天他還有一個「所得」的心,譬如那個無聞比丘,他以為他得到四果了。雖然這樣,他這個功用得純熟用到極點了,這個名字就叫「四禪天」。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