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一

  一、前言

  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在中國日本韓國,是沒有人不知道的。信仰觀世音菩薩也不限於寺院庵堂,不限於皈依三寶的佛徒。無論是都市、鄉村、深山、海濱,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他們家裡差不多都會供一尊觀世音菩薩的慈像。

  為甚麼觀世音菩薩會受到這么多的廣大群眾之所信仰呢?佛教中的菩薩非常之多,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在座的菩薩固有八萬之多,就是代表也有十八位大菩薩在這十八位的大菩薩之中,有些菩薩,不但沒有人供奉、持誦、簡直都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觀世音菩薩,卻成為人所知,人人所信的標的,這是甚麼道理呢?讀了這普門品,那你自然就會明了了。

  佛教中有一部偉大的經典,名叫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可說是敘述釋尊本懷的一部經,而現在所講的這個普門品,就是此經中的第二十五品,為法華經中二十八品之一。

  本品內容,完全是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這一獨立的禮誦。世俗有人稱之為觀音經,就是這普門品。「普門品」,這是簡稱,具足應該稱為:「妙法蓮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已經知道了,但「妙法蓮華經」五字的意義不能不了解。這五個字,其義甚廣,其理甚深。如果詳細解釋,固可成為全部法華經的講義,同時也可知道釋尊出世的本懷,佛教根本的原理。

  所以,簡單的來講,是不能夠明白的。因為本是說佛教的根本原理,在佛教數千卷的經典中,可稱為經中之王,如果要講明本經,勢必要說到佛教整個的理論。

  關於妙法蓮華經的解釋,後面會說明,現在先來說明本經的譯者。

  這部經本來是印度梵文把它譯成中文的是姚秦鳩摩羅什三藏法師

  羅什,是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這四大翻譯家,就是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人。在四大翻譯家之中,特別是羅什法師,無論在教義上,在翻譯上,都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因為他的翻譯,是翻譯界中的一大革新。如法華經,在什譯的前後,曾有數種的翻譯。像竺法護的翻譯,雖也是全部譯出的,但還要以羅什譯的為最盛行。智者大師開立天台宗,就是以羅什譯本基礎的。從這些情形看來,那他殊勝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羅什是中亞細亞人,即是過去稱為西域的龜玆國人。他七歲的時候,就隨母到處參訪名師,精研教典。就中,主要的是研究繼承龍樹的法門,而法華般若的翻譯,即是主述其法門的。

  在羅什的門下,有四論之祖的僧睿,三論之祖的道生,皆有助於天台宗開立的基礎

  羅什到中國來,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時候,正值中國有五胡之亂,因為晉朝被夷狄從西北逼到南方來,在揚子江下游的建業(今之南京)建都稱為東晉。那時,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有英傑符堅獨立,自稱為秦。其臣呂光以戰勝的餘威,討伐西域各地,並奉命迎羅什至中國。但不久符堅在肥水一戰,為流矢所中而死。前奏亡後,姚萇代之,稱為後秦,亦稱姚秦。

  呂光在遠征的途中,得到主君戰死的消息,由於自己在西域各地不斷的打了勝仗,於是也就在現在的甘肅省獨立稱為後涼。其時羅什以呂光之命,到了後涼的首都姑藏。後來到了姚秦二代君主姚興的時候,他非常虔誠崇信佛教,特以厚禮待遇什公,在弘始三年,迎至長安。姚興特以朝庭的西明閣為什公的居室,以消遙園為翻譯的道場,替中國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光彩。

  一因羅什的學識德望,二因姚興的厚加保護,故消遙園翻譯道場的盛觀,大可驚人!單說什公的門下總數就有不下三千餘人。在譯法華經的時候,參加的即有二千餘人,譯思益經時亦是二千餘人,譯維摩經時有一千三百餘人,其他如摩訶般若經四十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阿彌陀經一卷,都是在那個盛況里翻譯的。

  法華經是羅什來長安後第六年譯出的,即是東晉安帝的義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羅什譯的法華經,原來只有二十七品,其後大概經過八十餘年,在齊武帝承明八年(公元四九年),由達磨摩提與法獻共譯提婆達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因羅什譯的只有長行,沒有重頌,到一百八十餘年後的隋朝,才又由闍多崛多譯出重頌補入,始成今日所流行的法華經。

  二、大乘小乘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中,又有種種的分派,不管他們的分派是如何的多,只要是小乘,必然都是著眼於宇宙現象界,認為這個現實世間,是苦、是空、是無常的;生存在這樣的一個世間,其最要的工作,無過於盡力的舍離世間,求得自身的解脫。至於如何利人,如何救濟世間,他們一點也不表示關心。這在佛教中稱之為獨善其身的自了漢。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覺悟之外,不管別人的解脫,把別人的解脫,看做與自己沒有關係。這種傾向個人的解脫主義,可說是含有非常濃厚的個人色彩。

  到了後期的大乘佛教,就與這種思想相反了。他們把宇宙現象界看做是實在的,認為事理圓融自他平等。所以小乘消極的而大乘是積極的,小乘是寂滅的而大乘是活動的,小乘是個人的而大乘社會的。

  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權實的分別。所謂權教,對於說理方面,既還沒有十分徹底的達到圓融無礙,關於開悟方面亦認為有很大的區別。可是實教就不同了,這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根本沒有什麼一切的差別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完全是中道實相妙法的顯現。

  佛教中的古德從洞觀一即一切的認識中,常常的這樣說:綠色的楊柳,就是清凈微妙法身;風吹的松柏,就是諸佛菩薩說法度生的音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就是這一境界的描寫。在一經典中,能夠透闢發揮這個究竟道理的,就是法華經。所以他是大乘中的一部最偉大的經典

  據一般佛教所說釋迦牟尼佛當初開悟的時候,本來是想轉根本法輪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可是這種高深的至理,一股俗耳是很難聽得進的。因此,這才不得不方便權巧的從基層方面著手,先講小乘的阿含經,然後從小乘進入大乘而說方等諸經,更進一步的講大般若經。這些都是進入大乘實教的方便,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的說法華經,才算是真正達到釋尊傳道的目的

  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除最初在華嚴會上所說的而外,其他中間所說教法都是枝末法輪,最後到了法華會上才是轉的根本法輪,所謂「攝末歸本法輪」,就是指此。由此可如,法華在一切經中是佔有如何重要的位置了。

  關於法華經,在印度很早就有世親的注釋了。在中國涅槃宗的法雲法師有「法華義疏」,三論宗的嘉祥大師有「法華四疏」,法相宗的慈恩大師有「法華義贊」,禪宗的戒環禪師有「法華要解」。他們都是各依自宗的教義來解釋法華經。當時的智者大師這部經為中心,別開一宗,是名法華宗,並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的三大部

  由此看來,這部法華經,不管在佛教的那一宗,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無論誰都不會忽視這部經的價值

  法華經一共分有二十八品,普門品就是這二十八品中的一品。二十八品的各品教義都是很重要的,沒有什麼甲乙等級的分別。為了便於說明,祗可分為本門和跡門的二門。

  法華經的前十四品,就是釋尊垂跡的一切,可稱為跡門,後十四品是依釋尊本地而說的本門這都是釋尊出現於這世間所說的言教。釋尊本是一個宇宙真理的體現者,他老早就成佛而證法身了,依此法身而出現到這個世間來的釋尊,好比一輪皎潔的月亮把他的影兒現在水中罷了。

  這二十八品中既分本跡二門,跡門中的方便品和安樂品,本門中的壽量品和普門品,合稱為法華四要品。妙樂大師說:「方便品相當於發心安樂品相當於修行,壽量品相當於菩提,普門品相當於涅槃」。從發心修行,而至菩提覺悟,再由現前的覺悟,而至涅槃的普門品,由此又可以明白普門品在法華經中佔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了。

  普門品既在法華經中占著這樣重要的地位,所以觀世音菩薩名號,到處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的慈像,到處有人供奉,亦是這個道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