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念經就放金光,飲酒之後連銀光也沒有了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在晉朝的時代中國雲南有一個姓陳的人,叫陳東淵,他相信觀世音菩薩,於是他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朝拜完了,他見到有一位和尚在那兒誦《法華經》,他就請這位和尚為他誦念法華經》來超度他的母親,令他母親離苦得樂;這個和尚給他念經。

  他的家裡有一頭牛,這頭很有力量,突然間這牛就死了。牛死了,本來也沒有什麼關係,可是這頭牛晚間就給他托一個夢,告訴陳東淵說:「我就是你的母親來的,因為我的口業太重,造的罪孽太深了,所以投生做牛。現在你請法師給我念《法華經》,我已經離開這個牛身了,可是還沒有離苦,還是在地獄裡。你再請這和尚幫我念一念經。」

  陳東淵得到這麼一個夢,覺得很奇怪,於是又到普陀山上去請這個和尚給她念經。可是偏偏這和尚念《法華經》是念《法華經》,他念經是很誠心,但是酒癮還沒有斷,有時就隨便地飲一點酒。他聽陳東淵說他母親死後投生做牛,又死了,請他給超度他也就很誠心幫她超度。怎麼樣超度法呢?他跪在佛前給她念《法華經》。大約因為他很早就起身念經,念到四卷時,口裡頭就渴得不得了,想要找茶飲,但是也沒有茶;一看他平時喝酒的酒杯里還有一點酒在那邊放著,於是把那杯酒拿起來就喝了。等喝完了酒,他又接著把後面的幾卷經都念完,然後告訴陳東淵說《法華經》念完了。

  很奇怪,陳東淵又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他這個牛媽媽來了,說:「法師念《法華經》第一卷到第四卷的時候,地獄都放金光,都有金蓮華生出來,我本來要離開地獄之苦了,正想要投生去;但是忽然間,就有一股酒氣充滿地獄,所以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都沒有這麼大的功效了。你再對這個法師講,請他幫我重念過!」他這個兒子聽了,就對法師這麼一講。

  這個法師過去以為飲一杯酒嘛,不要緊的!由這一次之後,他就知道了:原來沒飲酒之前,念經就放金光;飲酒之後,連銀光也沒有了。從此之後,這位法師也堅守酒戒,認真修行了。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淺釋

  為什麼酒也在五戒之內呢?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學。怎麼叫「勤修戒定慧」呢?你首先要皈依三寶,之後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還要照著這個去實行。怎麼叫實行?就是「不犯戒」。很多人都知道這五戒是什麼,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修持、實行這五戒就不會失落人身

  那麼說:「不殺生,這可以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應該戒的,應該不殺生;不偷盜,這也是應該戒的;不邪淫,也是應該戒的;不打妄語,也是應該戒的。為什麼酒也在五戒之內呢?為什麼要戒酒呢?我一生中就歡喜飲酒,又歡喜抽煙,所以我也不想學佛法了!為什麼?有戒酒這個條例我就不願學佛法!」可是你要自己想一想,你喝酒對不對呢?抽煙對不對呢?

  說是:「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煙,這有什麼不對的呢?這是人所好的!」可是人人所好的,這就是「習焉不察」──你染成這種的風氣,不知道覺察。人家抽煙,你也抽煙;人家喝酒,你也喝酒,就跟著人家跑了。跟著人家跑,自己身上就養成一種的毛病──這叫毛病」,人沒有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就有個毛病。這抽煙、喝酒是一種毛病,要把它戒除去!可是,寧可不學佛也不戒除煙酒,你說這個人的思想愚痴呢?這是一種愚痴思想!

  為什麼要戒酒?我現在講一個公案給大家聽一聽。有一個人歡喜喝酒,他受了五戒;受了五戒之後,他就守不住戒了。他想:「啊,我喝一點酒好啰!」於是就想要喝酒,可是沒有什麼菜吃──中國人喝酒都要有一點送酒的菜,不像外國人喝酒就那麼喝,也不需要菜。在這個時候,偏偏他的鄰居有一隻雞跑過來了他說:「這回好了,你給我送菜來了!」於是把這隻雞就給捉住了。

  捉住這隻雞,這犯了一個盜戒;他把這雞殺了犯了一個殺戒。這盜、殺和酒戒都犯了!因為有雞肉送酒,也喝醉了;這個時候鄰居女人來找雞,敲他的門。他開開門,這鄰居女人就進來了,說:「你看我有隻小雞跑過來沒有啊?」他說:「沒有,沒有,我沒看見!」這把一個妄語戒也犯了。他又看這個女人生得很漂亮,於是又起了淫慾心,就把這個女人給強奸了;於是就被人家告了,就要打官司。

  就因為他喝酒,把五戒犯了。所以「酒能亂性」,佛家戒之。喝酒喝多了,人就不由自主了;不由自主了,就忽天忽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了,騰雲駕霧,什麼事情做得出。就因為這一個酒,把五戒犯了,所以這五戒裡邊,就要戒酒。因為你不喝醉了,就不會做這麼多的糊塗事;喝醉酒了,就什麼事情做得出來。所以在佛教里頭,首先要受持五戒這是非常重要的。

  你皈依三寶之後,然後再五戒受了五戒如果你不犯戒,每一條戒里頭,就有五位護戒的護法善神保護著你;你若犯戒了,這善神就跑了,不保護著你了!所以受戒佛教里頭也是非常要緊的。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