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f1196e6457d4ad3e7f587f62362e8171.jpg" />
鳩摩羅什
舍利塔位於陝西省
西安市西南三十餘公里戶縣的
草堂寺內。是
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的
舍利塔。塔建於唐代(
公元618~907年)。此塔的造型、雕刻,均極雄健精美。體形雖然不大,卻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唐代建築雕刻品。1953年至1978年,全面進行修葺,並建立“
草堂寺文物保管所。”予以保護。 簡介 鳩摩羅什
舍利塔俗稱八
寶玉石塔。位於陝西省
西安市西南三十餘公里戶縣的
草堂寺內。
這是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的
舍利塔。塔建於唐代(
公元618~907年)。玉石結構,單檐亭閣式,高2.33米。 全塔用玉白、磚青、墨黑、乳黃、淡紅、淺藍、赭紫、深灰等八種顏色的玉石雕刻鑲嵌
而成。所以俗稱八
寶玉石塔。塔的形制很特殊,雖屬於亭閣式塔,但其下部承以山嶽波濤,
須彌座也為浪花波紋所組成,別具
匠心。在以波浪形組成的仰蓮盤上,置八
角形亭閣塔身,刻出大門和直欞窗,其上覆以四齣方形屋頂。屋檐下用陰刻的
佛像、
飛天,極為生動流暢。塔剎形制也具獨特風格,在簡潔的剎
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蓮瓣形花葉,承托巨大的扁圓
寶珠。此塔的造型、雕刻,均極雄健精美。體形雖然不大,卻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唐代建築雕刻品。1953年至1978年,全面進行修葺,並建立“
草堂寺文物保管所。”予以保護。 特色 鳩摩羅什
舍利塔,塔剎形制也具獨特風格,在簡潔的剎
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蓮瓣形花葉,承托巨大的扁圓
寶珠。玉石結構,單檐亭閣式,高2.33米。全塔用玉白、磚青、墨黑、乳黃、淡紅、淺藍、赭紫、深灰等八種顏色的玉石雕刻鑲嵌
而成。所以俗稱八
寶玉石塔。塔的形制很特殊,雖屬於亭閣式塔,但其下部承以山嶽波濤,
須彌座也為浪花波紋所組成,別具
匠心。在以波浪形組成的仰蓮盤上,置八
角形亭閣塔身,刻出大門和直欞窗,其上覆以四齣方形屋頂。屋檐下用陰刻的
佛像、
飛天,極為生動流暢。鳩摩羅什是當時因
學問淵博而名噪一時的著名
佛教大師。由於
他在翻譯
佛經和推動中外
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傑出
貢獻,
在我國
佛教史和
文化史上都佔
有一席
之地,其
成就為後
人所稱道和讚頌。鳩摩羅什在他
生命的最後十
幾年,在
草堂寺主持譯經
工作,翻譯出大量
文字精美的
經文,為
佛教在
漢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和進一步發展做
出了傑出
貢獻。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
長安逝世,安葬在
草堂寺中。據說,他
臨終時
發願說:如果他的譯文沒有
錯誤,
死後焚屍,其舌當
不壞。後來果
真如此,
弟子們就將他的
舌頭埋在
為他建造的
舍利塔下。這座
舍利塔就是今天的“八
寶玉石塔”。傳說,
西域人民為了表達對
大師的敬仰和懷念
之情,特地精選了晶瑩的
五色寶玉,跋山涉水送到
長安,
為他建造了這座
舍利塔。
旅遊價值 鳩摩羅什
舍利塔位於陝西省戶縣圭峰山北麓,東臨灃水,南對終
南山圭峰、
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 是國務院確立的
漢族地區
佛教全國重點
寺院。該寺約創建於距今1500多年的
東晉末年,不僅是
佛教的著名古剎,也是三論宗祖庭。還是
名聞關中的古跡
勝境。現存
草堂寺,是
東晉十六國
時期後秦國逍遙園內的一部分。
後秦國王姚興崇尚
佛教,於弘始三年(401年)迎請龜茲
高僧鳩摩羅什來
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翻譯
佛典,後在園內建
草堂寺,供羅什居住。由於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得名為“
草堂寺”。鳩摩羅什既通
梵語,又嫻漢文,
佛學造詣極深,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羅什首次將
印度大乘佛教的
般若類
經典全部完整地譯出,對後來的
中國佛學發展起了重要的
作用。隋唐
高僧吉藏以鳩摩羅什譯出的《中論》、《百論》、《十二門》三部論典為依據。創立了三論宗,尊鳩摩羅什為始祖。
草堂寺作為鳩摩羅什的譯經
道場,因
而成為三論宗祖庭。唐代時,
草堂寺曾改名為“西禪寺”,但舊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間,唐憲宗敕令重修
草堂寺,宗密
禪師常
在此弘揚
佛法,被稱為
草堂寺的中興
之時。
宋朝初,政府對
草堂寺進行大規模重修,改稱“
清涼建福院”,金、元、
明時期又改稱
草堂寺。清
雍正十二年(1734),鳩摩羅什
弟子僧肇被封為“
大智圓正
聖僧”,
草堂寺因此又改名為“聖恩寺”。儘管如此,
歷代詩文、碑刻和
百姓都稱
草堂寺。清同治年間,
寺廟曾毀於戰火;
光緒七年(1881),
草堂寺又被山洪沖毀。1949年前,
草堂寺有僧8人,
土地一百多畝。新
中國成立後,
國家曾三次對
草堂寺進行維修。1984年,由縣民政部門移交
僧人管理使用。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
山門上方掛著趙朴初先生所書“
草堂寺”金字橫匾。步入院內,
松柏、翠竹
扶疏,濃蔭遮地,
花草吐香。沿青磚鋪就的林蔭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鍾亭,里邊掛一口明萬曆十九年(1591)鑄巨鍾。與鍾亭相對,里邊放置著著名的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所刻《唐故圭峰
定慧禪師碑》。
定慧禪師即唐
高僧宗密,
華嚴宗
祖師之一。他曾在
草堂寺著書講學,
並以習禪稱世。再向前行便到了小
山門,門正中掛著“
草堂古寺”的
匾額。小
山門兩側便是碑廊。碑廊建於1956年,單據十二間,面積120平方米,成凹
字形,面對著
大殿,與
東西廂房銜接,形成
草堂寺的內院。
草堂寺現存最
大殿堂是“逍遙
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
天王殿。此“逍遙
三藏”匾由興善寺
方丈妙闊
法師親筆書寫。1945年定悟
法師任
草堂寺
住持時,
西安各
寺廟聯合贈送。1947年懸
掛在殿前。殿內正中供奉明代施金泥塑 鳩摩羅什
舍利塔
如來佛像,
佛像前安放著
日本日蓮宗奉送的鳩摩羅什坐像。這尊鳩摩羅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塊楠
木刻成,一雙慧眼,滿面含笑,栩栩如生。13世紀,日蓮(1222-1282年)在日
本子睿山學習
天台宗,至1253年專依鳩摩羅什譯的《
法華經》建立日蓮宗。這樣,
日本日蓮宗
信徒就把草堂寺作為其在
中國的祖庭,並尊鳩摩羅什為初祖。
大殿西側門外,
有一座用紅磚花牆圍成的六
角形護塔亭,亭內矗立著
草堂寺最珍貴的文物——“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舍利塔”。鳩摩羅什(343-413年)是位有傳奇色彩的
高僧,其
父親印度人,
母親龜茲人,他7歲隨母
出家,人稱“神童”。游歷許多
國家,通曉多種
語言文字。因通曉經藏、律藏、論藏,被尊為“
三藏法師”。他所譯的
佛教典籍,為
中國佛教作
出了巨大之
貢獻。鳩摩羅什圓寂後火化,據說薪滅形碎,唯舌不燼。其
弟子收其
舍利,建 造
舍利塔以紀念之。
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
三藏法師塢摩羅什
舍利塔”。塔通高約2.44米,塔身八面十二層,用純玉石鑲拼
而成,每層玉色色彩不同,為玉白、磚青、墨黑、乳黃、淡紅、淺藍、赭紫及灰色等色,故俗稱“八
寶玉石塔”。
舍利塔北邊
竹林深處,掩藏著遠近聞名的“煙霧井”。由於地熱
作用,
早晚有一縷煙霧從井口冒出,繚繞於
寺院上空,然後緩緩向
京都長安飄去。如今,由於地熱消失,已不見“
草堂煙霧”,但“煙霧井”猶存。煙霧井上方修起了一座木質古亭,亭內懸掛趙朴初先生“煙霧井”
匾額。
舍利塔亭西側,樹立著元代所刻“逍遙園大
草堂棲禪寺
宗派圖”碑,記載了與羅什有
傳統關系的
僧眾434人,是研究
草堂寺史的寶貴資料。碑旁
有一口“八角井”。《
歷代三寶記》載:“天街東畔八隅大井,即舊大寺之東廚供三干僧之甘泉也。”井左右各
有一株柏樹,俗稱“二柏一眼井。”
草堂寺經歷了千餘年的歷史滄桑,香火不絕,
高僧輩出。
歷代文人墨客
在此尋幽覓古,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文。今天,
草堂寺修繕一新,成為
漢族地區全國重點
寺院。寺內現有住僧十多名,他們“農禪並重”,耕種了28畝
土地、
菜園,種植了
竹林,培育了園圃花壇,既美化了
寺院環境,又實現了自養。 傳說
故事 鳩摩羅什
舍利塔 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故事。前秦建元18年(382年),
苻堅在
長安高僧釋道安的一再勸說之下,舉呂光七萬精兵等出兵
西域,“
不為金錢土地,
只為一胡僧”。他囑呂光在攻下龜茲時,從速送鳩摩羅什入關。呂光不負使命,終於2年之後攻陷了龜茲,得到了鳩摩羅什。沒想到次年符堅竟在淝水之戰中被
東晉打敗,更因此而被部將姚萇所殺,江山改姓了姚。我經常在想,如果有了呂光那七萬精兵,或許符堅乃至
中國的歷史會重寫。
二十年(384),呂光攻陷了龜茲,得了羅什,但因呂光原不奉佛,莫測羅什智量,又
見他未達高年,便以常
人對待,並強迫他和龜茲王女結了婚,還時常
使他乘牛和劣
馬來戲弄他。
苻堅被殺,呂光割據涼州,建立了後涼國,自立為涼主。鳩摩羅什也因此在涼州
講經說法,一呆就是17年。後來姚萇繼
苻堅稱帝於
長安,慕羅什高名,也曾
虛心邀請,而呂光父子忌他智計多能,
不放他東行。到了姚興嗣位,於弘始三年(401)出兵西攻涼州,涼主呂隆兵敗投降,羅什才被迎入關,這時他已經五十八歲了。在眾多
佛教經典中,最
為人們熟知的
我想就是羅什本《金剛
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經)和
玄奘本的《
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了吧。偉大的
佛教翻譯家
玄奘法師,您在弘福寺《
般若波羅蜜
心經》時,一定也曾參照過鳩摩羅什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明咒經》進行對比吧。鳩摩羅什一生譯經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70歲去世時,發下善願:“所譯
經典,如若沒有違背原意的
地方,
死後焚身舌不爛。”果然,
祖師圓寂後“薪滅形碎,唯舌
不壞”。羅什寺塔就是為紀念鳩摩羅什而修建的。 設計結構 鳩摩羅什
舍利塔,是安放鳩摩羅什
舍利的靈塔。
佛教的“帝釋
天宮”形制,用灰、白、磚青、墨黑、乳黃、淡黃、淺藍、赭紫八色大理石及玉石分段雕刻拼接
而成,故又稱“八
寶玉石塔”,上下共十二層,高2.47米。塔底為正方形
基座,玉色淺藍,高26厘米,長寬各169厘米,
基座下有空室,推測為
地宮,應為安葬鳩摩羅什
舍利或法物
之處。
座上為圓台,玉色乳黃,高15厘米,直徑135厘米,
象徵土、風、水、火四輪。台周豎面平整,上下各有邊棱,棱間平面雕刻祥龍騰雲
圖案14組,非常精美。台上外沿圓雕鐵圍山,玉色磚青,參差突起16峰,峰勢峻美,峰巒間有坐佛4尊,獅虎像5組,栩栩如生。鐵圍山內側為香水海,水紋有致,波濤洶湧,正中間湧起水柱,可惜水柱缺層,柱上托三層雲台。雲台分下、中、上三層,
象徵堅首、華鬟、放逸、四
天王。下層高15厘米,直徑70厘米,台徑最小;中層高15厘米、直徑80厘米,台徑略大,為漢白玉雕刻;上層玉色淡黃,高18厘米,直徑98厘米,台徑最大。三層雲台外沿均向外翻卷出12朵吉
祥雲朵,形若
蓮花,生動
大氣。上層雲台之上即“帝釋
天宮”,正八邊體四角攢尖形建築式樣,玉色墨黑。建築牆體高54厘米,單邊長26.5厘米,正南側浮雕古典中式泡釘大,門
上有鎖;正北側雙排豎刻“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舍利塔”正書塔銘;正東側為南宋參知
政事權邦彥題偈,題款為“鳩摩羅什
舍利之塔,權邦彥親□□□□耒禮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偈文為“
大士入東土,姚秦喜服膺,當年羅八俊,儘是詰三乘,翻經明佛旨,
圓通並祖燈,如何生派別,南北強
分明。”據考“丁酉仲秋”當為1177年農曆8月。牆體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面浮雕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