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沒有這些個念頭,這叫清凈心

  庄嚴凈土分第十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

  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

  開經偈

  無上甚深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前邊這個小乘的四果,都應該無所著住。那麼釋迦牟尼佛,又恐怕一般人以為這小乘聖人果,不應執著。那麼佛的果或者是菩薩,和小乘的不同了。恐怕有人懷疑,所以又舉出佛呀,作譬喻來講。

  「佛告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告訴須菩提,「於意雲何」:說,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如來」就釋迦牟尼佛自稱,說是如來我呀,「昔」,就是以前;說是你以為我,在以前然燈佛那個時候。然燈佛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個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受然燈佛的記。怎麼叫授記呢?授記就是給一個記別號;授一個記別號,就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就叫給他授記了,預先授的記。

  在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也是個比丘,然燈佛呢,當時也是個比丘釋迦牟尼佛這個比丘可是,沒有成佛比丘;然燈佛這個是已經成佛了,是然燈佛。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見著然燈佛,從很遠地方來了;走來,在這個路上,就有一些水、一些泥。釋迦牟尼佛因為行菩薩道,他願意利益一切的人。他看這個路上有水,於是乎他就自己躺到這個有水的地方。那麼還有一些個水,他這個身體沒有遮住,於是乎他又把他頭發(他行頭陀行,不剃頭的);這個頭發打開,也鋪到這泥和水這個地方,請然燈佛在他身上邊走過去。然燈佛就滿他的願,由他身上走過去。

  走過去之後,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你也如是,我也如是。」說:「你的心也是這樣子我的心也是這樣子。」所以說,「你也如是,我也如是。」你也是為法忘軀,我也是為法忘軀,那麼共同都是佛法而行菩薩道。於是乎,就用手摩著釋迦牟尼佛的頂,就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說,你在來生成佛了。你佛的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

  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後,那麼兩個人就分手了,各行各道。那麼釋迦牟尼佛以這種的利益眾生精神來行菩薩道,遇著然燈佛給他授記,所以才說:「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我以前在然燈佛的時候。「於法有所得不」:於這個佛法上,我有什麼法可得嗎?須菩提你想有沒有?「不也。世尊」:須菩提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一問,於是乎他就答覆,說:「不也。世尊。」說,不,沒有法可得的,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如來世尊你呀,以前在然燈佛那個時候,「於法實無所得」:你對這個法上,實無所得,沒有什麼所得的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須菩提,在你的意思怎麼樣?修行六度萬行這個菩薩庄嚴佛土不?他用他這個功德庄嚴佛土嗎?

  「不也。世尊。何以故」:須菩提就說,他不庄嚴佛土;他要有一庄嚴佛土的心,也就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相了,也就有所執著了,又和那個小乘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一樣的道理了。他要有一庄嚴佛土的心,他也就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相了。「世尊。何以故」呢?「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說是,他雖然來庄嚴佛土,「即非庄嚴」,就沒有庄嚴。因為什麼呢?他要有這么一個心,說,我庄嚴佛土了,他就也沒空,法也沒空;他沒有空人我的法,那個法也不空:這有了法執和我執。所以菩薩庄嚴佛土,他不以他是庄嚴佛土,不過祗有庄嚴佛土這么一個名而已。這不過說,庄嚴佛土,這是個名而已,沒有實體的。

  「是故須菩提」:因為這個,所以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的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應該生清凈心,就是沒有所執著的心,就是清凈心,沒有所執著。沒有說:哦!這個是我做的,那個是我做的;哪個功德是我出的,哪一件事是一定幸虧我:沒有這種思想的,沒有這一執著心的。「如是生清凈心」:如果有這種執著心,說是我做了什麼功德了,那就變成不清凈了。不清凈就是污濁了。你以這個人心,人我的心做功德,那是沒有功德的;以人我心來庄嚴佛土,那是沒有庄嚴的。所以菩薩他要生清凈心,沒有這種染污心,沒有像人我、是非哪;我呀、人哪、眾生、壽者:沒有這些個念頭這叫清凈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執著有這個色而生心。不應執著住到聲香味觸法而生心;你要有色聲香味觸法這種心,這就變成六塵的心了,不是清凈心了,不是你真正那種功德了。「應無所住」:應該要無所執著而生其心,應該要無念哪!你要能無念就是無所住你要是能無念,也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須菩提你應該知道。

  「譬如有人」:我跟你舉出一個比喻。「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他那個身,像須彌山王那麼大,「於意雲何」:在你的意思里你怎麼樣?「是身為大不」:這個身是大嗎?

  「須菩提言。甚大」:須菩提說,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說,甚大呀,但是以後接著又說佛說那個非身,你要有一須彌山,那還有邊際呢,有了限量了;你要能沒有身,沒有再可以比的他那個身,「是名大身。」你有須彌山,那還有限度,雖然是大可是大,但是,那個非身,沒有邊際那個身,那才是個大身呢!

  恭錄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THE END